中学生地理兴趣与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2)
2012-09-04 16:09
2.1.2.1 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传统教育中“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师生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压抑着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1.2.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索,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应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的预测,、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2.1.2.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
2.1.2.4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2.2激发兴趣和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2.1 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智力因素具有中等程度相关,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起决定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智力的发展会促进非智力因素积极特征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对学习具有调节、控制、维持和补偿的功能,是提高学习质量和促进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学生智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2.2.2 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效果比较
对于主动学习者来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行为,学生总是处于兴奋的状态,因而能注意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展开思考来寻求突破的契机。主动学习时,学习是非常有趣、愉快的活动,学习的效率高,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对于被动学习者而言,由于学习中缺少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习过程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因而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
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驾驭学习过程,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两个力的方向同向,合力最大,因而效果就好;被动学习时,学生是学习的奴隶,是为他人学习,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合力最小,所以效果就差。
2.2.3 激发兴趣和能力培养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在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课时,课前我利用多媒体这一强大优势,播放一段同学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风景名胜图片,并且请问同学们它们分别位于我国哪些省区?进而引出了为什么要划分出这么多省区?这就更大可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搞活课堂
中学生地理兴趣与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