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

2012-09-04 16:15

 

摘要: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当下教育机制的转型中,素质教育如何切实得到实施呢?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因此本文思考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切实”。一切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升华,一切的教育理念也只有真正落到实践中才有意义和价值。既然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那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显得特别重要;社会、学校、家庭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必不可少。
主题词:切实 素质教育 思考
 
一、切实改变选择性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带有“选择性”的教育观,即从教育对象中挑选一定社会、一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而把多数人置于“被淘汰”的行列,让他们以“失败者”的身份进入社会。另外,还存在着一种实际上起指导作用的教育观,这就是功利主义教育观,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这种教育观的反映。这种教育观强调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教育的非功利性。毋庸置疑,教育具有功利性,而且这种功利性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教育具有非功利性的一面,即教育在增强人的体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人的道德、理想、信念,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素质教育观的提出正是对重应试的选择教育观和重实用的功利教育观的扬弃,是以发展的教育观取代选择教育观和功利教育观的一场变革。这种发展的教育观,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它不是以目前的升学或就业作为自己的直接目标,它的立足点是面向未来的需要。这种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强调个人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的调动,重视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的教育观,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
那么,如何切实改变这种带有选择性和功利主义的陈旧教育观念呢?
首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改革评价、考试与招生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教师、学校。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建立全面和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模式,积极探索和推行学生综合评价机制。
其次,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探索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相对公平地分配给区域内所有初中的招生办法,探索有利于特长生持续发展的升学办法。推进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考与招生制度。
二、切实发挥政府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是系统工程,并非学校、老师所能单独承担的。首要问题是必须明确和强化政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责任。建立咨询和听证制度,形成各方面积极参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加强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关键问题的调查研究,增强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推进合力
1、加强课堂教学。德育课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构建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要挖掘大中小学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表率作用,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加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适应新新形势,善于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3、加强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学生砥砺品质、提高觉悟的重要环节,要建好校外的实习基地,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组织好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4、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要建立学校和家庭良性沟通渠道,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的三维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于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八仙过海,异彩纷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