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支架问题”(2)

2012-09-07 16:57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很少从交流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往往并不能真切地知道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作文的读者是谁,读者关心什么,希望从他们的文章中读到什么。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语言的表达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上面的考场作文,只是简单地写了监考老师的外貌和监考过程,因为这位学生只是知道这是考试作文,必须完成多少字数,至于达到什么交流目的,自然不去理会。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作文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支架来指引学生为自己的读者考虑,必然会有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写什么”的指引
  我们再回过头去仔细体会这六个问题在指向性方面有何共同点?问题1是平时考试紧张不紧张;问题2是在监考老师来时,想了些什么;问题3是针对学生对监考老师走上讲台说话时的感觉;问题4是针对学生在监考老师发完试卷后的感觉;问题5要求写出监考老师停留在身边时的情景;问题6要求写出学生对监考老师的最后印象。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这六个问题在指向性上的共同点就是指向学生最有感触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指向学生的最有体验的部分。这些“支架问题”中潜含了写作内容指向学生体验的意图。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写什么。有人也许认为,这还不简单,写生活么。生活又是什么呢?学生每天吃饭睡觉,上学读书,与教师同学相处,给父母干家务,假期外出旅游观光等都是生活。可是学生天天在生活,为什么就写不出作文呢?还有,是不是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可以记录下来写成作文呢?孙绍振教授认为这种“贴近生活说”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因褊狭的理解而导致主体感觉的钝化,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贴近自己说”。孙教授认为,光讲“贴近生活”,就可能产生一种误解:以为生活是客观的,跟人的心灵有无关系是无所谓的,作文就是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去贴近它。这样做的结果,就算没有歪曲,大家写出来的都是一样的,而这恰恰是作文的大忌。作文是精神独创的结晶,没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体验,就没有生命。当然也可以说,要真正贴近生活,必须贴近自我,贴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作文中,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自己私有的、独享的、他人所没有的东西,才是值得你去写一写,去挖一挖的。从育英老师设计的六个问题来看,他与孙教授在这方面的理念是一致的,他精心地设计出这些“支架问题”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设计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领悟与借鉴。
  (三)对“怎么写”的指引
  从六个问题的顺序看,按照考试前的等待、监考老师的登台、发完试卷、考试过程、考试结束的顺序一一安排,暗含了写作的时间顺序;学生回答后,抽离这些问题,把学生按这样的顺序写出的回答连在一起构成一篇文章,我们发现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也十分自然。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这些都是让学生感到痛苦、教师感到为难的问题。仔细琢磨,我们还能发现文章的详与略也在这些问题的设计中考虑到了。问题3、问题4和问题5的两次设问及问题的指向,都显示育英老师希望学生在这几处进行详写,而其他几个问题,只要略写即可。从习作二来看,这些问题的设计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为难得的是,由于前面提到的这些“支架问题”明确指向学生的体验,因此,在学生完成的作文中,我们明显地能读出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过程,这同时也成为了文章的一条隐形的线索。在这一点上“写什么”与“怎么写”有效地融合起来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支架问题”中潜含了写作策略的指引。
  这样的支架设计在“怎么写”这个维度同样能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在这里只想着重讨论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知识教学的问题。按照我们一般的教法,在这里教师是需要教给学生许多知识才行,比如,如何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自然,怎样安排详略,如何布置明线和暗线,等等,实在是学问很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也正是这样传授知识的。可是教学结果呢?较为普遍的情况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却听得辛苦吃力,拿起笔来什么也不会。按照知识分类理论的观点,这些“怎样”表达的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它们的关键是“怎么想”和“怎么做”。如果教师按陈述性知识来处理这些知识,即使学生理解了,记住了,那也未必“会用”,但学生作文时“会用”恰恰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低效,与我们的教师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在上面的案例中,育英老师仅仅设计了六个问题,没有讲授任何概念和方法,而这位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似乎明显高了起来,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十八般武艺,似乎一下子精通了不少。我们需要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些知识?如何将知识变成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如果我们真想让学生学到一些有用的概念和方法的话,是不是也得先提供支架支持他们写出文章后,再去帮助他们将这些概念和方法通过反思和总结而提炼出来?这样做是不是更合适一些?更有效一些?
  三、作文教学中“支架问题”的设计与运用策略
  上述案例表明,如果教师能在作文教学中适时地提供精心设计的支架,将对学生的写作质量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的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支架,就可以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以降低作文的难度,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地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的方式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
  当下我们的老师最缺乏的是支架设计的意识和方法。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想帮助学生却不知从哪里使劲。支架的类型较多,“支架问题”最为常见。设计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支架问题,就可以真正帮上学生一把。
  上述案例中的六个问题的设计融合了读者意识(为谁写)、写作内容(写什么)、写作策略(怎么写)三个维度,对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广大的一线老师要达到这样的水准,一定有不少的困难。倪文锦教授曾与笔者谈到作文教学的“支架问题”设计时,提出一种“变范文为问题”的思路。倪教授认为文章和文章的每一段都是在试图回答某一个问题,关键是我们要审辨出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那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的支架。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高明的思路,因为这样设计出的支架也一定是融合了上述三个维度的支架。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当他们面对一篇又一篇的范文时,往往如同老虎吃刺猬,无处下口,实在不知去模仿和借鉴什么,但是,如果有具体问题的指引,状况一定会大大改观。这种“范文变支架问题”的支架设计策略的确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作文教学中的“支架问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运用新课标理念,转变我的实际教学的一点探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