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应从中学生抓起(2)

2012-10-23 16:23

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体现的一以贯之的道德要求。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教师必须以事业为重,以培养人为第一己任,自觉树立良好的教风,务正业,办正事,诚实为本,育人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第四,学校应建立一套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各阶段的诚信状况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以便给予及时的、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做到监督护诚。比如说:可以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制定学生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制定诚信赏罚制度,将评估结果与赏罚机制联系在一起,且与评优评奖挂钩,通过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等手段,使学生明辨是非,坚持诚信行为,克服失信行为;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以便对学生诚信道德形成过程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系统的教育。当然,建档案目的是为了使教师能及时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诚信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第五,要在实践中深化诚信道德体验,在诚信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此外,个体诚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以个体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报偿的权衡结果为基础。如果个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得出,放弃诚信可以不受处罚反而能获得可观报酬的经验时,那么即便个体具备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的动机甚至诚信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一部分个体也会选择放弃诚信。因此,在诚信教育中,教育者要合理运用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对于那些选择诚信行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个体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为了获得某种行为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个体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
当然,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是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及社会各方面问题的反映。其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要解决青少年的诚信缺失问题,培养当代青少年的诚信品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仅仅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不断的改革创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薄见解。
 
参考文献:《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调查分析》
          《西山校刊》第24期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诚信教育,应从中学生抓起(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载这篇word文档

    下一篇:巧设情趣 因学施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