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应在合作中制定幼小衔接计划。具体内容包括:把学前儿童纳入到幼小衔接计划当中,让孩子们说说他们眼中的“上学”,说说校园环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评估入学新生的焦虑水平和兴趣水平,并且据此设计相应的活动;要求家长从自身和孩子的角度提出反馈意见,比如哪些活动是有用的?哪些有用的信息学校没有提供?在学校所处的社区中,怎样才能让家庭感到被欢迎和重视?等等;家长委员会要主持一些早茶会,回答绝大多数家长提出的问题,鼓励家长们分享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体会,并在社区中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的联系渠道,吸纳新家长加入家长委员会。总之,在制定和执行幼小衔接计划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吸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加,其中学校管理团队的任务就是发布相关信息、解答各方疑问,同时要注意吸纳学前机构(如当地学前教育中心、儿童保育中心、流动儿童服务中心、家庭日托)的教师参加到幼小衔接项目的各个层面当中,与他们并肩制定计划,让他们协助配合幼小衔接活动,如组织儿童到学校进行短途旅行等。学校为学前机构提供有关课程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有效组织专门性活动来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反过来,学校也可以从这个过程获得启发。
再次,应满足社区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围绕社区的重大事件和活动来制定幼小衔接的时间表,并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灵活多样的参加幼小衔接活动的时间表,以确保不同职业的家长都有时间参加。在社区医疗诊所、社区护理中心等地方广泛发布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信息,欢迎社区的全体学前儿童、家庭、儿童中心前来参加幼小衔接活动。而在做幼小衔接计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家长和社区学前机构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学前儿童有兄弟姐妹在学校上学,那么学校应当满足这些儿童及家庭的特殊需要,如接纳和尊重家庭语言,照顾到几乎不会说英语或者英语说得不标准的学前儿童。
第四,应帮助儿童建立起已有知识经验与学校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家长许可下,学校可以组织非正式的下午茶,分享学前儿童的信息,制作学前儿童信息表,也可以通过发放家长问卷,组织家长面试的方式了解儿童的情况,或去学前机构深入了解儿童的经验。学前机构与小学应定期进行互访和交流,在家长许可下,共享学前儿童成长档案。学校应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活动,以熟悉校园环境和教师;应为学前机构提供当地学校图册,帮助孩子熟悉不同的学校环境;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寄信箱,方便他们给小学高年级的学长寄照片和信件,帮助儿童与小学学长建立联系。学校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学前儿童熟悉的活动开始,比如搭建橡皮泥活动台、设置积木区、演唱熟悉的歌曲等,然后逐渐拓展活动的范围和水平。在此过程中,可邀请学前机构的教师加入。
第五,应开展总结与评价。在项目实施之初和实施之后,应分别对幼小衔接的利益关切者做调查。如在儿童和家长当中组织团体访谈。与儿童对话,以了解他们眼中的学校生活,记录他们对学校新生活的反应;与小学学长、家长和学前机构的教师对话,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结果以及他们对幼小衔接项目的满意度。在《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的实施全过程中,学校应善于收集相关信息,能够依据目标和结果对幼小衔接项目进行评估,能够使用照片等手段,让孩子回忆他们在幼小衔接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反思,并能将收集到的数据应用到下一年度幼小衔接项目的预案当中。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幼小衔接特殊性质、重要意义与发展任务的理解是在幼小衔接中实施多元合作的前提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一种生态学现象,儿童要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面临由学前机构到小学的过渡任务。布拉斯托姆(Stig Brostrom)等人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儿童与家庭、教育机构、社区等各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儿童由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那么他的知识经验可能无法实现迁移,这是由儿童在转入新环境时发生了不适应所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社区服务部在《幼儿课程大纲》中对幼小衔接的特殊意义做了如下评述:“幼小衔接是动态的、变化的、连贯或非连续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容易受到伤害,也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幼小衔接过程可能使儿童感到压力重重,也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可能为儿童带来积极的发展契机,也可能让儿童经历挫折。安全感对于处在人生转折期的任何年龄段的人们(包括儿童)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关注幼小衔接,以帮助儿童度过积极的人生。”懊大利亚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项目正是在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的本质内涵与独特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各方利益关切者的作用与责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优化儿童教育生态系统的明智之举。相比之下,我国部分教育者对幼小衔接本质、任务的理解存在偏颇,他们没有把幼小衔接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去理解,没有关注其中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少数教育者甚至误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早学习小学课程。对于幼小衔接本质理解的偏颇和肤浅,是当前我国幼小衔接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缺少交流合作的根本原因。
(二)真正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视角设计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
大量研究发现:“要真正达到对幼小衔接正确、全面的认识,离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合作计划的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儿童是核心成员,与成人共同充当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实践中,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重视,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心理诉求、主观体验甚至是困惑、忧虑都被视为有价值的知识形态。澳大利亚学前机构和小学教师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倾听儿童的声音。如在儿童观看小学校园宣传册时,教育者通常会与儿童展开对话,让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上学”。一些学前机构和小学还会为儿童提供绘画和拍照的机会,让他们描绘他们眼中的学校,并向教育者解释自己的作品。教育者还设法帮助学前儿童与在校小学生结对子、交朋友,这样可以通过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并巧妙地通过小学生向学前儿童传递小学校园的生活经验。总之,澳大利亚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一方面“在儿童的观点和感受中汲取了重要的知识资源和证据支撑,使幼小衔接项目更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激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儿童的自尊、责任感以及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我国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则主要基于成人的视角。“成人教育者以专家自居,以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为由,否认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地位,儿童的声音、感受、观点和意愿常常被忽视,儿童没有被给予应有的价值认可和表达空间。”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多元合作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引入儿童视角,鼓励儿童和成人教育者共同建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