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成效
(一)学院层面
1.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动态对接。依托“资源协同体”,从产业发展要求、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课程等方面入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构建课程体系,及时适应区域通信行业调整和变化所带来的“新企业”、“新技能”、“新岗位”,满足企业的最新需求。
2.实现了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融合互促,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混编师资团队”是校企人力资源协同的新模式,混编师资团队的每位员工集教师、培训师、工程师为一体,可以独立承担学历教育、客户培训、工程项目实施等公司业务,每年服务工程现场的时间不低于3个月,并可在学院和实体之间自由流动。混编师资团队模式有效破解了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和保鲜难题,为高职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3.保证了实践性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的同步更新,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区域高校辐射度。通过“资源协同体”的建设,中兴通讯、江苏联通等企业投入学院的设备总值达1.2亿元,并保持及时更新;校企共建企业级实训室12个,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和配套软件200余个,建成“网络与通讯工程”国家级实训基地。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技能证书取证率均达到92.7%,受到对口企业的广泛欢迎,一次性就业率达96%。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共同发布的数据显示,该专业群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月薪、自主创业、职业期待吻合度等指标均位于江苏省高职同类专业前列。至2012年底,学院分别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淮阴工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宿迁应用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承担了以上院校的专业课程和实训类课程。
(二)企业层面
1.经济效益。典型规模企业及其产业链上的系列培训普遍带有垄断性,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依靠中兴通讯学院整合了客户、供应商、工程服务外包企业等资源,整个产业链的培训体系和人才供给全部依托中兴通讯学院来实施。企业考虑到培训成本、区域分布及培训需求等因素也希望与高校合作成立授权培训中心,来承担某一类产品方向的培训工作,从而节约场地、人力资源成本投入。依托校企“资源协同体”的运作,校企联合开发企业培训课程、培训包,面向行业开设各类技术培训班,在节省企业成本投入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
2.人才储备。依托教育实体,校企协同育人,学生不仅学习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了专业技能,更在敬业精神、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软素质”方面有了提升,使职场能力更接近企业的需求,毕业后也能够顺利的实现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从而为企业及其产业链提供能立即上岗的人才储备。
3.提高企业知名度。世界五百强中70%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建立企业大学既是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建学习型组织方面的迫切需求,也是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服务企业的业务需求,提升企业知名度和辐射度,帮助合作伙伴与自己的企业共同成长。当前,很多企业大学已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企业之外,协助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提高知名度,扩大辐射范围,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快速发展。
五、创新点
(一)构建基于利益捆绑的“资源协同体”,创新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不仅是教育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找到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起动力机制,方能达成持久、稳固、有效的校企合作,这一思路,可以为高职院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供借鉴。
(二)基于“资源协同体”进行的合作办学实践,丰富了高职校企合作的内涵
通过“资源协同体”的深入实践,在校企资源融合、岗位与课程、教学过程、技能训练与就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在组织、制度和运行等方面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体系,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植入人力资源要素,提升了高职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以业务项目为依托、以认证为门槛、以公司化管理为手段,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实现了专兼职教师的融合,保障了校企资源协同的深度和有效性。
六、校企协同育人的展望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建“资源协同体”,对校企联合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获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随着实践的深入,将资源协同拓展到产品应用研发领域,在高职领域将全面启动以应用型科研创新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的合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戚湧.基于博弈理论的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149-154.
[2]陈劲.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8):6-12.
[3]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6-21.
[4]冯燕芳,孙振球.高职本科分段合作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应用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69-74.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