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把课程分为外显的和内生的两种,前者是由课程标准、教材、评价标准等教学文件和资源组成的正规的课程,而后者则是实际发生在课堂中的课程,老师拿着课标和教材走进课堂,却发现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于是不得已降低难度、减缓速度,学生发现跳一跳也能够到了,所以才打起精神来听课,师生之间的妥协才是真实发生的课程。
其实,妥协不仅仅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校长与教师之间,课程专家与教师之间、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妥协问题。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妥协将会形成活生生的动态课程,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非人格化的课程框架。不过,这样说来,我们已经是在苛求浙江省的课改方案了——在中国教育界有多少决策真地能充分考虑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所以,还是要为浙江的改革点一个赞,毕竟是在进步。但同时也要提醒一句:这次课改显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工程,这种从理念出发而非从问题出发的课改最容易流于形式。课程改革绝非振臂一呼即可完成,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相信以浙江人的精明和创造力能够把工作做细,初愿浙江职教走好。
作者简介:臧志军,男,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