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及未来发展趋势(3)

2021-05-13 10:31

  三、未来十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创新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在不同领域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教育体系在开放化的同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又体现出回归封闭式的趋势;教师职后培训不够重视,缺乏经费保障,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尚未形成,教师资格制度不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缺乏;高校教师培养与发展不够重视等。

  未来十年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打破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中的阻碍因素,建立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要求,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应并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成熟的教师教育模式,推动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要进一步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在坚持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型教师教育体系

  历史经验表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特点。当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为数量不足时,往往采取封闭型教师培养体系;而当质量问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时,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则能发挥更明显的作用。当前,我国城乡教育还存在巨大差异,城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农村合格教师数量不足则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城镇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问题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开放化教育培养的道路,将职前与职后、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结合起来,而为了解决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则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进行鼓励、引导。所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轨制的现实,把坚持教师教育逐步走向开放的目标与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有机结合,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型教师教育体系。

  (二)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高质量教师为目标,重构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

  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以现代大学教师培养制度为主体,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为条件的教师教育者应该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则[11],它是教师教育有效运行并实现其最终培养目标、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条件与保证。虽然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已有十余年,但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偏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终身有效;教师资格认定权限缺乏权威性与规范性等。因此,必须改革以教师数量满足为目标的粗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把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心由应付教师数量短缺转变为保障和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质量。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高质量教师为目标,重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模式。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新的历史时期的我国教师与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首先,建立面向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师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包括普遍性的教师标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标准和各学科的教师标准,以及面向新时期的教师素质目标。其次,依据面向新时期的我国教师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多层次的教师资格标准、教学标准和评估标准,建立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的课程鉴定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这是培养和管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基本依据。最后,以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为核心建立现代化的教师教育制度。包括:以教师资格标准为指导,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实现教师的证书化管理和推进教师终身化的专业发展;以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为指导,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以保障教师教育机构具有符合教师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教育品质,适应未来我国教师教育机构多样化的状况;以教师教育课程鉴定标准为指导,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认证制度,以保障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质量。

  (三)创新教师教育内容、课程及教师培养模式

  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已从技术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教师教育的训练方式由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被动接受转向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教师职业发展性质也由半专业发展到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由分离走向整合。[12]面对这种转变趋势,我国教师教育的内容、课程及培养方式也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摒弃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的“老三门”模式,代之以观念新、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学生自由选择度大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要并重,学科课程的学习要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强调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再次,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增加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总之,要着重从教育理念、思想、教学手段、学科知识更新、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等方面来培养和培训教师。对于这一任务,需要教师教育政策加以引导和推动,从而以法律或政策的形式保障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模式等的创新。

  (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13]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提出了要建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但迄今为止,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割裂的状况仍未彻底改善。当前,我国教师职前培养通常由师范学校或大学负责,职后培训则由地方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二者之间不仅缺乏沟通,且职后培训机构与内容层次明显低于职前培养,难以满足教师专业的终身化发展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双轨制的改革,真正建立起职前与职后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另外,要特别重视教师职后教育的政府责任,完善教师培训的政府经费投入机制,切实保障教师公用经费的3%-5%用于教师经常性培训。

  (五)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管理师范院校转变为管理教师教育事业

近十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及未来发展趋势(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