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链为例,它是把循环经济原理同工业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以热电厂为中心,辅以铝厂、化肥厂和水泥厂等相关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循环和流动,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使上一个环节的二次能源成为下一个环节的一次能源,实现了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能量循环链和环保产业链,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体现了循环经济效益。
“铝—电—热—化”生态流程图。
第三,社会经济层的大循环。指全国性的若干大的生态循环体系,如治理“三河”、“三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治沙治碱工程、优化能源结构工程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等。还如我国的天津、山西等地,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建设。以“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循环链,是实现资源的社会“大循环”的重要保证。循环经济在社会层次的大循环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
可见,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及其有机的循环运行系统,并促成企业集聚,由此形成了一个企业与社会的联合体。在联合体内,结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经济利益关系链条、道德关系纽带,与此相适应,循环经济伦理具有了诸多新的道德诉求。
第一,清洁生产、减少排污、节约资源。循环经济所要求的清洁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化、绿色化的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模式,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企业从产生污染的源头抓起,以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为责任,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改革和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物料循环和废弃物利用等多个环节入手,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管理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力争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积极采取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和技术,有效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把影响环境的污染物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在企业内部,要优先考虑“减量化”原则。总之,要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使所有的资源、能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最终达到污染无害排放或零排放目标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二,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相统一。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吸纳、净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旨在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重,以最小的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的供养以及建设所需的一切原材料,无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赐。对企业来说,环保责任,是其最主要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我国这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发展加速、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多有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短期行为所致。一些企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对社会和企业资源透支式利用,不惜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在发展模式上重短期产出轻长期投入,不仅危害当代人的利益,还过度消耗了后代人的生存资源。短期行为给社会带来诸多危害:一是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用及对环境的污染所导致的“资源瓶颈”和基础资源的稀缺;二是由于基础资源的稀缺所导致的社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相脱节。为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必将给社会自然资源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制约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损害长远发展和全社会利益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企业来说,要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坚持兼顾原则,坚持以环境保护为重、共同利益高于单个企业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高于企业利润的观念作为核心理念,以此来实现共同发展,决不能再搞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