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线性经济运行的各要素中,生态环境要素是作为一种没有限制和约束的可利用资源来使用的,这也是导致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的理论原因所在。整体价值原则不仅弥补了先前人类对环境、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知缺乏,而且突破了生态伦理与经济伦理的严格界限,它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尊重生态学规律。从空间维度来看,整体价值原则还表明,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超越国界的全球性话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相对于整体价值观要求来说,都是局部,因而必须要有全球视野,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遵守国际公约,承担道德义务,担负全球责任。由此可见,整体价值原则彰显了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在伦理精神,倡导的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类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新的系统整体伦理观。
循环经济伦理的可持续价值原则,也是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自身内蕴的。整体性价值原则与可持续价值原则两大原则,从空间与时间两个不同维度反映了循环经济的内在伦理精神。前者体现的是事物的联系本性,后者体现的是事物的发展本质。那么,什么是发展?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循环经济内蕴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的国家,无一不在关注着发展问题。那么,什么是发展?
如何发展?就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而言,可持续发展是其目的。其要义是通过清洁生产、减少排污、节约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实现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与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基于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方式,它具有明显的伦理缺陷,如忽视对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考量、忽视对经济“外部性”的内部消解、忽视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的福祉的全面考虑,这些缺陷导致这一经济增长模式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莱斯特·R·布朗2002年在中国出版的《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提出,必须“将一种以市场力量为导向的经济转变为一种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经济”③。如果我们不能实现这种转变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他在书中引用开发挪威和北海油田的埃索公司前副总裁厄于斯泰因·达勒的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央计划经济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经济学的真理,自由市场经济则可能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生态学的真理。”④循环经济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要求对资源、对环境、对健康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上,人类在严峻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面前,其认识在不断深化。1990年,国际上达成共识,可持续人类发展才是发展的完整涵义,人类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可持续价值原则以人为中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人类延续不断的发展。
可持续价值原则,体现在对生产、消费、自然等不同方面的新的伦理态度和要求。循环经济内蕴的可持续价值原则,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
第一,要确立新的生产伦理准则。可持续发展价值原则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必须抛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型的传统生产模式,选择具有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在一定区域内将这些企业或部门联结起来,构建产业链条,建立生态园区,形成产业共生组合和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共生关系。与这种要求相一致,企业必须遵守清洁生产、减少排污、节约资源的生产道德准则,把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坚持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节约、循环使用自然资源,以此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要树立新的消费道德观。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价值原则,在如何消费、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问题上,与传统线性经济根本不同。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他在开始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一样。”⑤历史上,由于经济增长方式不同,其消费道德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下,追求的就是“拼命生产、拼命消费”,也即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主张提高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率,因此被称之为“从摇篮到摇篮的经济”;体现在消费环节,前者是一种不可持续消费模式,后者则是一种可持续消费模式,两种消费模式在其伦理向度及其道德诉求上呈现出根本差异。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企业与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应遵循适度消费与绿色消费等道德准则,并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选择一种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确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新观念。循环经济的消费观内蕴着可持续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道德价值三者的内在统一性,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自觉选择的一种经济伦理观。循环经济的消费伦理观是基于生态伦理理论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而形成的,应该说,循环经济的消费伦理观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先进的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