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主的中山发育迟缓,上市公司数量更是远远低于同等经济规模的省内其他城市。企业现代经营元素不足,传统的企业积累和运作模式仍然主导着大部分中山企业,甚至是相当一部分的领先企业。基层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公共权力与私人财产的暧昧关系使得地方企业运营隐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无疑大大延缓了传统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中山在这一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基本丧失优势。 1.3.2土地资源危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过去土地肥沃、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相应带来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爆炸性扩张。就中山市来说,从1990年至1999年,中山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50.61%,其中在1994年至1999年的5年间,中山市年均减少耕地62.71km2,而同期中山市城镇与工矿建设以及交通建设用地却年均增加41.33km2,约占全市耕地减少总额的2/3。土地大量消耗的同时,单位土地的产出较低,反映出粗放发展的特征。 1.3.3产业特色危机 根据统计资料与访谈资料的整理,中山市市级37个工业园之中,除少数园区外,多数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只有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电子信息科技园、三角高平化工区、黄圃食品工业园等五个园区具有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其余工业园基本上属于综合性园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许多园区产业类型呈现出“小而全”的产业雷同现象,有14个园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16个园区的主要产业类型是金属制品业,有7个园区的主要产业类型中包括了纺织服装业,园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明显。 2工业产业拓展与升级的路径 2.1多元化发展之路 2.1.1改变中山工业发展“重轻轻重”的特征 多元化是中山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加工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面临着两条可选择的道路:一是扩展行业结构,逐步发展重工业,如日本、韩国;一是跳过重工业发展阶段,直接发展电子产业及服务业,如台湾、香港、新加坡等。 中山工业正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本文认为中山仍应有选择的逐步发展重工业。理由在于一方面中山发展所在中国背景正处于发展重工业的阶段,有若干机遇可以把握;另一方面对于中山而言,直接转型为发展电子行业及服务业受到的外部竞争较大;另外中山有选择地发展重工业,更能巩固其多模式发展的工业发展特征,各种模式并存对于中山工业的持续发展不受产业发展周期影响有重要的帮助。发展装备制造业,将成为中山下一阶段工业发展及工业多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保证,并为中山工业发展打造新的亮点。 2.1.2有选择的逐步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重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58%,中国已进入重工业化发展阶段。 2003年10月9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强调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经济强省。基于此考虑,中山工业发展也应适度有选择地逐步发展重工业。2005年1月1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中山逐步发展重工业的一种较好形式,也是工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道路。 2.1.3继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山市拥有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山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包括精细化工、包装印刷、健康医药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为引导,先进技术制造业、新材料工业较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49家。中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拥有的优势包括:四块金子招牌: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三个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国家包装印刷研究中心、化工部气雾剂工程开发中心;地缘优势:位于穗、港(深)、澳(珠)大三角中心,接受中心城市科技、人才、信息的辐射,在政策、环境和产业的配套中受惠;外向型高技术产业有了相当的规模,以宏基电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正在迅速聚集;中山较高的生活质量对吸引高素质人才具有优势;中山洁净环境对聚集生物、医药、半导体、软件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中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打造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产业为支柱,以技术密集和科技人才密集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业孵化体系和
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2)
2012-08-25 22:21
论中山市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空间策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