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2)
2021-05-08 10:44
三、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
1、股权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从本质上来看,股权结构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主体持有上市企业股份所组成,主体的类型决定了股权结构的特性。股权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股权结构和股权集中度。
(1)股权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第一,国有股持股比例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这是由中国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本国情以及创业板上板企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在此国情下,国有上市公司较非国有上市公司具有不可比拟的政策优势,如: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政策性优惠贷款、税收返还、政府订单、稀缺资源的指令性供给和法律保障等。再加上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还未在所属产业形成垄断地位,国有持股比例带来的相关政策倾斜会成为带动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有力推手。 第二,法人股持股比例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低。法人股持股比例过大,则意味着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严重。在这种缺少合理的股权制衡以及多元化的决策制定机制的情况下,将会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低估的风险。这也是创业板打板开市以来,创业板指数呈现出波动较大的不稳定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流通股持股比例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低。这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落实到每个流通股股东的分量很小,流通股股东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影响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营。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流通股股东无法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权利、参与监督和约束公司管理层,更不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盈利能力的提高。
(2)股权集中度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般而言,基于创业板上板企业的特点,适度的股权集中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股权不是集中在某一个股东手中,而是由几个大股东共同受理,这样既避免了“一股独大”的现象,也完善了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加强。
2、董事会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第一,独立董事比例越大,企业盈利能力越弱。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直接任命的,它受到大股东的牵制,缺乏独立的管理意志。因此,独立董事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的有限的,甚至是负面的。再加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独立董事是“空降兵”,在没有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现状的情况下履行管理监督职责,不利于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第二,董事会、总经理兼任制度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创业板上市企业董事会、总经理兼任制度能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统一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达到加强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3、管理层激励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第一,薪酬激励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林涣清、黄祖辉和孙永祥(2003)通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差距,发现管理层的薪酬同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这完全符合委托代理理论提出的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趋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有利于达到满足企业所有者期望的目的。管理层薪酬制度将管理者的货币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创业板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
第二,股权激励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胡婉丽、汤书坤和尚向兵(2004)提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根据委托带理论,股权激励要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管理层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的比例,这样才能使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统一起来,起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另外,中国的上市企业普遍面临一个现状:为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严格控制国有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额度。因此,创业板上市企业难以有效发挥股权激励的正向作用,不能使企业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盈利能力。
四、对策建议
第一,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应当根据上板企业的特殊性进行优化调整。
创业板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