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从拓扑学到数学机械化(8)

2012-11-01 22:45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1974年已经8年了。林彪事件之后,数学所的业务工作稍有恢复。就在这当口,四人帮掀起一波批林批孔运动。在运动中,由于批孔的关系,对于历史要进行盘点,这使得吴文俊开始对于数学史进行探讨。他发现以西方为主的数学思想成为主导数学及数学史研究的中心,而对中国古代数学完全视而不见、置之不顾。这使他很气愤,从此开始对中国数学史进行正本清源式地清理,结果做出一系列的重大发现,而且进一步概括中国数学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一下子扭转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方向,给数学史以很大的冲击。1986年,吴文俊被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的报告,集中反映了他12年研究的结果。时至今日,他对中国数学史仍在进一步深入研究。
  七、数学机械化(1976-)
1976年10月四人帮的破灭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吴文俊这时可以全心全意投入科研,毫无后顾之忧了。正好这时,他开始一整套新计划——数学机械化。
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思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长期思考导致的战略转变。他认清计算机出现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巨大促进,更认识到计算机对于未来脑力劳动机械化的潜在影响。要知道,当时还没有微机,微软也刚刚建立,没人想到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的变化。吴文俊想的更远,他不仅看到体力劳动的机械化,更高瞻远瞩地看到脑力劳动的机械化。而数学正是最纯粹的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机械化当然从数学做起,数学的两大任务是证明定理及计算,数值计算不成问题。问题是如何把证明化为符号计算并且由计算机实现,这就是数学机械化中心思想。
大部分数学定理是不能机械化的,但是这不是全部,吴文俊必须做出一个示范,从简单但并非平凡不足道的问题入手,他从平面几何开始,在1976年底取得成功。
不可否认,在1976年底,1977年初,科研环境稍有改善,但人们的思想则远未解放。长期以来,西方数学在数学领域占主流地方形成一种思想定式,对于“标新立异”之作持怀疑态度。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人“妄自菲薄”,而吴文俊早就知道,站在国际前沿的数学家什么样,他在这个圈子里呆过,在国内工作时也做出国际领先水平的贡献,尤其是中国数学史告诉他在16世纪之前,中国数学优于西方。尽管有种种议论,也有一些数学家是支持他的,例如数理逻辑家胡世华和调和分析专家程民德等,尤其是关肇直,对他更是全力支持。关肇直在1979年末成立系统科学研究所,就声称吴文俊愿意搞什么就可以搞什么,不幸,关肇直于1982年11月去世。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吴几乎是孤军奋战。1984年他取得系统的成就,并得到国外的广泛注意。大约同时,他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样影响一点一点扩大。研究机械化的成员只是系统所一个小研究室——基础室的一小部分。
这一次又是重复拓扑学情形。从1979年起,吴文俊几乎年年出国,他的数学机械化许多成果已经享誉国际,这引起许多科学家的注意,特别是程民德先生等都及时地把吴的工作在国际上的反响反映给领导,另一方面,日本搞的第五代计算机虽然吹的沸沸扬扬,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是由于他们在理论上及实际上没有稳固的基础,与此相较,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理论上是可靠的,方法是可行的,这恰巧是人工智能方面最为重要的。这样,吴方法也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工智能方面人士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从科委、科学院这一级开始对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进行有效的支持,其标志就是1990年8月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样20世纪90年代成为吴文俊研究兴旺发达的十年。
比起拓扑学来,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思想更具有革命性。它包含丰富的内容,这里只能概括一下要点:
1.解决问题的普遍框架。首先,将任何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其次,将数学问题化为代数问题,最后,将代数问题化为求解代数方程组的问题。当然,这个普遍框架每一步不一定行得通,但一旦行得通,问题就化为求解代数方程组的问题。

吴文俊——从拓扑学到数学机械化(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