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意象的崇高美浅议(2)
2012-06-24 22:28
华兹华颠以为诗的主题在于暖情地讴歌“秉性的永久部门”。在《丁登寺》中,他说他感到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湛蓝的天空以及人心,已经经遥为深入地融会在1起,这是1种尽妙的感觉,鼓励着1切有思惟的事物。诗人在这首诗中追思天然山水给他甜蜜的感慨传染,宁静的心情,在景物中感慨传染到崇高的思惟融会着雄伟。这与我国初唐4杰之1的王勃《腾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1色。渔船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冷。声断衡阳之浦”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叔本华以为这类崇高的客体与主体之间是1种融洽的瓜葛,也即夏夫茨伯里所说的“大美”。
对于崇高入行诗化处理的是爱德华·扬的《夜思》中的“第9夜”。他在其中描绘了:
海河山树林石,
耸岬、和幽深的
地洞,
黑脊、高穹,还有宽敞的裂缝,
造化所成,或者时间所铸
绝管这1切对于于他人来说望起来已经经很伟大了,可爱德华·扬却感到还很不够。“伟大”其实不理当是在地球的表面上发现的,而理当属于宽敞的天空,那片“心灵高贵的牧场”。他在无限的空间的概念上又加之了时间的无限,他说:
那无际的空间啊,这些漂泊的人
在其中永不平息地飘流,宛若听到她说
还有1个姐妹,那永不住手的时间
黑格尔说,“崇高是1种表达无限的妄想。”那些望似无限的对于象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们能够激发人无限的想像。人的襟怀胸怀也好像因为对于象的崇高而被无限地扩展,正如《楞严经》上所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3、崇高1天大、地大、心亦大
不论是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单纯写夕阳的总在少数,诗人在入行夕阳形象塑造的同时,更是将夕阳下或者人或者物诸如山川原野、行云流水、花鸟虫鱼等诸种意象入行细致详细的勾勒,在这些意象的群体合力作用下,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修建更为完善的深厚的审美意境,而所有这1切根本目的都在于揭露诗人的感情以及精神世界。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金色夕照》这样写道:
波平似镜,映射天宇,
水天金色1片,
彼岸隐现,云影缓移,
远瞅模胡1线。
岩如行云。云如山岩,
化作异彩漂浮;
波光潋滟,瞩目中流,凝泊1叶扁船。
在这明快、如歌的柔板中,诗人寓理于象,托物言情,抒情里透着哲学的寒峻,写景中凝着人生的寻思:
因此在人生暮年,
桑榆之景隐现时,
愿天地孕育的光华,
将天地融为1体。
心灵弥漫着宁谧,
在沉寂的心悦中升华,
性灵与天地融合,
不分何处天上何处地下。 客体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有1个崇高的主体在欣赏它,康德以为,客体的崇高是主体把对于因自己心灵的崇高而发生的敬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置换”到了客体的身上,从而使客体显患上崇高。因此在诗中,夕阳的崇高便是人的崇高,人心的崇高。审美客体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主体的意义。崇高的审美客体应非但能够激发主体的美感,而且还应使主体患上到道德或者者是理性上的满足。审美的实践也偏偏是这样,特别是在文学与艺术中,很少有那种贞洁的美或者者崇高。天然景物可以是崇高的,然而比天然更崇高的是人的心灵。因而当“性灵与天地融合”的时候,那种“人生暮年”的崇高使诗人“不分何处天上何处地下。”
夕阳意象的崇高美浅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