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霍桑小说的意味手法(3)

2012-06-25 20:45


  “因而他就使自己那条实际的蛇——假设他心底当真有1条蛇存在的话——成为了每一个人致命的过错或者密躲的罪孽或者不安的良知的预示,并且尽不后悔地将其蜇牙扎入最痛苦的处所。” 
  3 梦境的意味意义 
  在小说的结尾处,霍桑设下了1个悬念:他让好小伙子布朗在魔鬼的受洗仪式就要实行的关口忽然惊醒过来,仿佛从1场噩梦中猛醒过来:“邪恶的化身就在这里头(指1个自然的盛满鲜血的凹坑)浸湿他的手,预备在他们额头上留下受洗的印迹,好让他们分享罪行的秘密……‘费丝,费丝,’丈夫鸣道,‘仰瞅天堂,抵御邪恶!’话刚出口,就发现自己已经寂寞单地身处宁静的夜,正侧耳聆听风声沉甸甸地穿过森林,消失无声。”就是在这1声对于上帝的呼鸣声中,原先猖狂的魔鬼忽然消失,森林回于镇静,所有的人们都退往不见。那么布朗方才阅历的1切真的就是1个梦吗?霍桑在小说里并无明白地告知读者,这就成为了他留下的又1个意味性的寓意,读者可以从霍桑的身世里往寻觅答案。 
  霍桑出身于1个真实的清教徒世家当中,霍桑家的第1代先人曾经是1位殖民地法官,因对于一七世纪新英格兰贵格会成员入行残酷的迫害而臭名昭著,而第2代先人与一六九二年塞勒姆的“驱巫案”有关,因此遭到了严肃的诅咒,这1切都在霍桑敏感的心灵上留下了抹不往的阴影。先人所犯的罪责在他心中诱发的罪行感如此深重,以至他常常怀疑其家族的衰落、父亲的早亡与此相干。为此,他曾经经改姓,以示自己与家族先人之判别。这1切造成为了霍桑创作上的独特心理:他既相信“原罪说”,又不肯全面接受“原罪说”;既相信“1代人的罪孽要持续到后代”的说法,又不甘于顺从这类宿命的支配。所以,霍桑1方面以为人类有向恶的本性,1方面又力求通过道德的力量患上到精神上的救赎,从而获取新生。因而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霍桑不甘愿于让好小伙子布朗真正落进魔鬼之手,所以在小说的结尾支配了1个悬而未决的结尾,让道德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唤醒了沉迷在邪恶中的人,这也说明了霍桑的宗教观点:“内在世界1旦净化,外在世界游荡着的良多罪行都会自行消失。”同时也说明,人类的内心当然存在着恶念,也同时存在着向善的力量,假设1个人能坚守内心的高尚情感的话,再可怕的魔鬼也会自动退却。 
  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还有良多意味手法的应用,如费丝的粉红色缎带、黑夜里奇幻的圣歌、点燃的松树、森林里1块巨石构成的祭坛,都有着善与恶、美与丑的深入寓意。正是在这1连串的意味手法中,霍桑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入,人物性情更为丰满,寓言特点更为鲜亮,宗教的理念与小说的手法奇妙地融会在了1起,霍桑的道德观患上到了很好的诠释。正如李燕乔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原罪说》所评价的那样: 
  “文学以及宗教当然有着天壤的判别,但最少有1点是共同的,它们都试图对于生活中的现象以及人的本色做出评判,只不外两者的法子以及结论完整不同。西方现代文学所表现的人以及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基督教对于人以及社会的描述,现代作家更多地把社会的弊病回于人的秉性,希望通过某种途径使人性患上以净化,从而使现代人挣脱他们的窘境。” 
   
   参考文献: 
   [一] 李燕乔:《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原罪说》,翁义钦编:《外国文学与文化》,新华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二] 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00五年版。 
   [三] 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1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二000年版。 

浅论霍桑小说的意味手法(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析宗教伦理思惟对于弗罗斯特诗歌的影响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