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从耗散结构论的思维出发,我国民航的安全的管理体系一定要紧跟科学的步伐,进行教育的培训、安全文化以及经济的运行的教育,这些因素与我国民航的发展紧紧相关,应该充分抓住这些因素,使得核心要素快速完善和发展。
3 影响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
3.1 核心要素
3.1.1 组织的体系 管理我国航空安全的主体是组织体系,这是我国民航的安全管理基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对于民航安全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建设安全管理的体系,我国政府以及企业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具有安全合理的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依据协同学原理在按照企业以及政府对安全管理的不同需要,科学地在各个层面上设置合理的功能机构;第二,工作的目标要明确;第三,管理团队要优秀;第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3.1.2 法规标准的体系 在对我国民航进行管理时安全管理的法规是其法律的依据,是约束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的准则。该法规对于从业人员的权益以及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对于规范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作用,最终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从耗散论和协同学原理出发,合理科学的安全管理法规标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能适合民航的安全生产以及管理的需要;第二,紧跟国际法规体系的步伐;第三,执行起来要有良好的成效;第四,有较高的企业标准,赶超行业的标准。
3.1.3 监督检查的体系 拥有一套健全的监督体系,可以保证生产方针、法规、政策得以安全执行,同时也可以掌握和控制安全的生产情况以及发展的趋势。在监督检查中对风险的评估以及进行安全的审计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实现功能协同的关键是监督检查的活动,同时也是实现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关键。一个科学完整的监督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把责任落实到位,体系具有完整性;第二,在进行监督和检查时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手段;第三,注重安全信息的作用。
3.2 外围要素 我国民航得以发展,还需要外部环境提供信息和能量。我国民航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是,科学技术、安全文化、教育培训和民航的经济运行。他们对民航的安全管理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民航系统功能能否实现。除了以上主要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地理环境、国家的政治影响等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我国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
3.3 要素之间的关系 我国民航的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要素包括法规标准的子系统、监督检查的子系统以及组织的子系统,作为我国民航的安全管理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促进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为最终实现系统的功能达成高度协同性。
拥有一套健全的组织性体系能为实现监督检查的体系和法规的标准化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要想政府和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把自己的职责落实到位,就要加大对安全管理的建设力度,具体到日常的工作体系制度、工作流程和责任体系的建设。经济的运行、教育方面的培训等方面都属于一些外围要素,他们严重影响着民航各管理体系。就核心部分而言,其与外围要素产生的信息交换以及能量的频率对系统实现的各种功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对系统的发展与生存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企业以及民航政府中广泛采用了某些安全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在民航的安全管理中,科技的贡献率也得到不断提升。对于教育培训而言,不仅可以有效增强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还可以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就安全文化而言,对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相关制度的执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与安全来讲,两者互为因果,虽然对立,但又互相依存。
4 结语
对我国民航的建设,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现在的情况而言,世界上对于的民航界以及安全的管理界的研究探索扔处于萌芽阶段。本文的出发点是借鉴以前的研究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根据耗散结构论以及协同学的原理,运用系统的安全思想来对我国的民航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了结构及属性的多方向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民航安全管理的认识,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的民航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集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的功能为一体的开放系统。②为我国的民航管理体系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国民航的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核心系统包括法规标准、监督检查和组织。而且还包括教育培训、经济运行科科学技术等外部环境的因素。对于我国民航的安全体系的建设工作包括企业以及政府这两个层面上的。这大大改变了在国际上人们对于民航的安全管理系统的片面认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航安全管理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凤.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风险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01).
[2]孙佳,高洪江.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分析[J].中国铁路,2012(04).
[3]卢志刚.浅析风险管理在飞机定检维修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01).
[4]张兆宁,冯守乐,王莉莉.民航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J].中国民用航空,2011(04).
[5]顾常鑫,武宁.基于SMS的医院医疗安全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06).
[6]高柱,许保光.航空安全管理体系解读[J].科技促进发展,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