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篇与语用的关系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2)

2012-11-11 01:14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讨论违反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
  Kenny: What are you reading??
  Tom: A book. (Campbell,1993:31)?
  该语篇缺乏外在连贯,因为Tom的回答明显没有给Kenny的问题提供足够信息。尽管如此,Kenny仍可从Tom的回答中作出以下推测:你自己可以看见我在读什么;你要打扰我读书。所以读者的语用知识帮助他把该篇理解成连贯。?
  (Tom&Frank?s) Boss: What is Frank?s phone number??
  Tom: 1-2-3-4-5-6-7. (Campbell,1993:31)?
  假定第三者不知道Tom提供的是错误的电话号码,该语篇听起来就是连贯的。但是即使听话人清楚Tom知道Frank的电话号码却故意提供一个错误号码,故意违反质量准则,也可根据其所掌握的语用知识把它推断成连贯语篇。——出于某种原因,Tom不想让老板知道Frank的号码。?
  Grice从会话双方的合作原则出发,假定人们会话时遵守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有意识地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产生讽刺、幽默、隐喻、缓叙等意义。?
  A:你有什么了不起,能把我吃了??
  B:不能,我是回民。?
  面对A近乎挑衅的话语,B很有礼貌地回答,并且用了一句似乎毫不相关的话“我是回民”,违反相关原则。那么在语篇上是怎么连贯起来的呢?因为回民不吃猪肉,这不就变向地讽刺A是一头“猪”呢?这样就使整个语篇联系起来。
  
  2 言语行为理论与连贯?
  
  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人们讲话时,往往不是在说什么如描写一种状态或发表见解)而是在做什么。这样就把言语看成某种行为,并用行为理论去分析。每句话实际上同时成三种行为:一是说出一句有特定意义或命题的话,称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二是讲话人说这句话的目的或图,可谓“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三是这话对听话人实际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可称为“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语行为论主要究第二种行为,因为取决于语言形式和运用规范,虽然情况十分复杂,但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当语篇内部缺少语义连接时,读者可借助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从更高平面去探讨语篇的连贯性。例如?
  Tom: What?s the time??   John: The milk man has just arrived. (Levinson, 1983)?
  在该例中,John的回答和Tom的问题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读者为了理解这两个在表面上没有联系的命题之间的关系,必须推导出John的话语的“言外之意”。“The milk man has just arrived”实际上提供了一定的时间概念,因为John认定Tom知道“牛奶工”什么时候来送奶。所以,只有借助“言外之意”读者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语篇。
  上面这个例子是“言外之意”在口头语篇中的运用,而事实上在书面语篇中该理论同样有效。威多森(Winddowson)注意到:“在各种类型的话语中,你都可以发现……通过言外之意建立连贯,而所有话语都以命题之间的关系和言外之意为特征……”。(Winddowson,1978)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committee decided to continue with its arrangements. Morgan left London on the midnight train.(Winddowson,1978)?
  这两个句子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至少从语义上和结构上找不到任何关联。但是既然它们出现在同一个语篇中,读者就必须找出它们所表达的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只能通过它们所隐含的言外之意来推导。当然,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因为给这两个命题赋予不同的言外之意而有不同的理解。假如第一个命题的言外之意是:这个“委员会”的安排要求Morgan留下来,而Morgan却离开了,就可以给它加上一个言外之意的标记词“however”,作这样的推导:

论语篇与语用的关系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