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中性别歧视表现及其发展趋势研究(2)

2012-11-11 01:16


  女性称谓的降格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但降格的根源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人们观念上认同。由此我们可以说女性称谓降格正是反映了性别歧视现象的最好例证。
  
  (二)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隐性表现
  1 男女名字暗含意义不对等
  瑞士语言家所绪尔曾指出: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客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名字作为一种必然的语言符号与人之间同样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然而用来区别男女的姓名这一符号在社会行为中不仅具有生理性意义,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变成了积蓄和传播社会文化的字体,蕴含着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评价性功能。(Hudson,2000;WardhauZh,2000 Coulmas,2001)由于传统文化对男性的中心地位的认同,使他们的名字也体现出这一含义:勇猛,坚强,果断,以及对仕途的追求,对财产的占有和支配,所以男性的名字多为:龙,虎,刚,军,强,禄,富,贵,鹏,海等。而对女性的期待却是作为辅助男性成功的附庸,供男性欣赏和玩弄的对象。哲学家将用来称呼女性的词归类后分为六类,根据它的分类,笔者经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后绘制了如下图表:
  虽然这些词本身没有贬义,但是由于此类事物均有被人消受,享用,玩赏的含义,使得女性的名字自觉不自觉地含有隐性歧视。以上的例子都说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即女性是被当作被消受被观赏的客体,而男性是消受者,观赏者,是主体,客体只能被动地被主体评判,主体则无所谓好坏,而客体则有好坏的区分,主体可以评判客体,而客体只能被动地承受。(赵蓉晖2003:86)男女名字内涵,及社会给女性冠以的各种各样的“美称”可以鲜明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姓名这个社会符号中隐含的性别歧视问题。   2 男女职称称谓与性别标记不对应
  社会中很多学历、职业称谓都是以男性为参照点,在不加性别标记的情况下均指称男性。当用来指称女性时则需要在职称前加上性别标记。
  如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女性被称为“女强人”,而非“强人”,因为“强人”向来是指男性。对于女性博士,人们称之为“女博士”,而对男性而言则没有“男博士”这种称呼。传统思想认为男性的舞台是广阔的社会,其人生价值要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中实现,而女性则是为男性成功服务而存在。这种思想观念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性别歧视意味。这种现象不仅仅在汉语文化中存在,在英语中也很普遍,特别是一些表示职位较高的或是有权势的名词,如果用来表示女性,则通常要在这些名词前加上一些词缀,这些词缀实质上就是性别标记。
  如:Engineer(工程师) woman engineer(女工程师)
  lawyer (律师) lady lawyer (女律师)
  doctor (医生) woman doctor (女医生)
  由上可见,人们普遍认为男人天生就是有地位、权力,是社会活动中的主宰。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在品质,能力上有别于男性,确切地说是逊色于男性的。这些带有性别标记的称谓语暗含着对女性的不信任和不认可(朱行梅 2005:44),同时也说明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在称谓语中直接地反映出来。
  
  二、称谓语中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
  
  由上述表现可知,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在中英语言文化中均普遍存在。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语言中折射出来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正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用习惯中的必然反映。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诸多社会学研究著作总结出两大原因。
  
  (一)社会分工
  Lakoff曾在language and women’place(《语言与妇女的地位》)一书中,做过如下评论一“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最终结果是妇女被剥夺了拥有权力的资格,理由是妇女在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处处表现出她们没有掌握权力的能力。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妇女自己也以为她们的智力或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该受到如此对待。所以说,语言中的性歧视现象与其说是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历史分工问题更确切些。”

称谓语中性别歧视表现及其发展趋势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Time for Washington to Take a Realistic Look at China Policy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