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厄普代克的宗教思想(2)

2012-11-11 01:16


    怎样看待传统基督教中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以宗教题材反映宗教信仰是源自于人类的自然属性和潜意识心理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宗教信仰是普天唯一、普世同照的上帝之爱,遍布于整个人类心灵世界。厄普代克把它作为一个情感的乌托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不懈地加以宣扬与鼓吹。在如此动荡不安且备受战乱的美国社会,厄普代克还能专心描绘理想中传统上帝对人类的终极之爱,并且以一种宗教性的虔诚加以提升,实属难能可贵。概而言之,基督教思想为“兔子四部曲”这部纷繁复杂的巨著提供了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基督教的文化传统也拓展并加深了它的文化底蕴。厄普代克把它作为描写人生百态也是揭示当代美国人精神实质的蓝本,并由此对人类的存在作了终极性的价值思考。   二、世俗的人文关怀:被轮回与续写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宗教世俗化开始成为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当时西方学术界“把在社会功能上近似于宗教的非宗教现象称为‘非宗教的宗教’或‘世俗宗教”,。但宗教的“世俗化”并非消解宗教、淡化宗教,而是宗教本身适应社会现实以谋求发展的一种调整和变化,这也更加突出了其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这个时候的宗教与其说是人们通往天国的必经之途,不如说是满足人们现世精神生活的需要。这种世俗化的宗教能够更全面、更广泛地深人社会生活,在宗教的社会结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以直接或公开的方式顽强地体现并实现自我,这无疑扩大了宗教生存的社会基础。
    在美国,宗教的世俗化也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开始于60年代,持续于70年代,甚至8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就说过:“宗教活动其实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厄普代克在创作“兔子四部曲”的时候.毫无疑问也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详尽具体地表现了当代美国现实生活中宗教转化成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民族感情的过程。例如,人们用餐前后要进行感恩祈祷,早祷、晚祷都是例行公事。而作品中描写到的“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圣瓦伦廷节”、“复活节”是美国民间的重大节日,每逢这个时节宗教组织通过举办音乐会、上演话剧等形式来歌颂上帝,体现了人们强烈的宗教情感。这种现象正如罗伯特·贝拉所指妞的,“美国20世纪的公共生活到处充斥着宗教色彩。”对于大多数当代美国人来讲,“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并没有什么两样,是先天继承的而不是后天认可的,决定条件往往是地理和兴趣而不是出于思想上的确信。阪依宗教既不严肃,改变和抛弃宗教信仰也没有什么痛苦。”在社会的其他方面趋同祛异的趋势下,这是他们所享有的为数不多的自由选择之一,选择一种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兔子四部曲”中的主人公们就都各自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象与信仰方式,而厄普代克甚至还在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兔子安息》中,让哈里的儿子纳尔逊接受了东方的宗教,学会老僧打禅的冥想方式。值得庆幸的是,当代美国的这种世俗宗教把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使原来呆板生硬的清教面孔变得富有弹性,更具感情化、个人化,从而使其拥有了一种人文主义色彩的关怀。美国学者弗姆认为,这是“平民精神侵人了教会”,是“世俗精神进人宗教中的一种必然结果。”美国著名公众舆论分析家路易斯·哈里斯在80年代的调查表明,大约有95%的美国人说他们信仰上帝。但他们中的58%的人很明显根本不常去教堂。厄普代克正是把当代美国这种疏远繁缚教规的实用主义宗教,融人到了“兔子四部曲”的思想范畴之中,才在美国社会各个读者阶层引起了精神上共鸣,这也可以说是他推广世俗化宗教的理论摹本。
  三、神圣和世俗的结合:精神与现实的合流
    从社会思潮的演进来看,多种思潮的交叉、冲突与融合,是认识逐步提高、意识逐渐明晰、思想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就神学的发展而言,它也同样经历了与时俱进的提升过程。因此,宗教走向世俗并不是宗教堕人庸俗,而是宗教迎接新时代的一种变化形式。我国著名诗人于坚就说过,人应该“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信仰与尘世生活的结合,并不是信仰的失落和抹杀,相反,恰恰是让宗教这个纯精神的产物抹上现世的光辉,用更多生活的理念避免流人形式的高蹈,从而增强其生命力。我们都知道,“与五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丰裕现状相呼应,中产趣味的文化也形成了普及趋势。”在一个文化已并不是高雅统治的时代,商品化、物质化必然招致游戏态度的蔓延。同理,我们又怎能避免当代美国的宗教不染上世俗的色彩呢?

论析厄普代克的宗教思想(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析广告英语的语言魅力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