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等[19]认为,中医领域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知识,难以被深入获取,因此,他们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选取的单一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医领域的知识获取。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构建知识库,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知识库[20]。通过电子病案获取专家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将病案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半形式化的文本知识,进而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最后定义中医学公理,存入NKI知识库和病案库,形成结构化的中医知识。
3 展望
尽管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也随着本体研究的升温逐步开展,但大多从具体的分支领域进行本体构建与应用研究,涵盖面很小,缺乏深化研究。构建本体的目的在于应用,但迄今真正的应用成果却很少。中医本体构建从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化的理论研究、实现中医药术语概念的规范化和语义关联困难、古医籍中术语概念与现代词汇的对应等。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应深化本体构建、映射、语义网、知识推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使中医领域本体真正能成为中医药知识工程、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基础。
中医药理论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中医在知识传承、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中医药本体构建的目的恰恰是明确规范地、形式化地说明中医理论知识体系,给出中医知识的共享模型。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是中医药信息处理、知识传承与共享的重要基础,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中医本体将在中医药知识工程、中医信息系统、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等多个方向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Studer Rudi, Richard Benjamins, Dieter Fensel.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2] Gruber T. Toward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1995,43(5/6):907-928.
[3] OWL Working Group. Web Ontology Language[EB/OL].http://www.w3.org,
2009-06-18.
[4] Perez AG,Benjamins VR.Over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components:ontologies and problem solving methods[D].IJCA,1999.
[5] 曹宇峰,曹存根.基于本体的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31-34.
[6] 高成勉,包含飞,周 强.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5):581-583.
[7] 侯 玉,张昌林,周 强,等.Protégé在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运用[J].医学信息,2007,20(11):1866-1871.
[8] 纪 军,徐明曙,杨韵华.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25-28.
[9] 林尔正.基于中医骨伤古籍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
[10] 谷建军.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11] 李 毅,张梅奎,杜 侃,等.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96-101.
[12] 周 扬,王振国.中药Ontology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6-97.
[13] 刘 耀,穗志方,周 扬,等.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26(4):58-63.
[14] 汤萌芽.中医药本体工程及相关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