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缝合器应用的临床评价(2)
2012-08-21 20:27
缝合器组病人止血时间(1.05±0.47)min,压迫组为(25.36±7.3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8.08,P<0.05)。缝合器组病人卧床时间为(3.58±2.17)h,压迫组为(22.35±5.38)h,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t′=-56.26,P<0.05)。
2.2 两组血管并发症比较
压迫组有38例发生血肿,缝合器组仅有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5.23,P<0.05);在切口渗血方面,压迫组和缝合器组分别有51、17例,差异有显著性(χ2=14.14,P<0.05);在血栓形成方面,虽然缝合器组有1例病人发生股动脉血栓形成,但差异无显著性(P=0.46);压迫组有5例发生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而缝合器组无1例发生,差异亦无显著意义(χ2=2.68,P>0.05);压迫组有21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缝合器组仅有6例,发生率明显低于压迫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6.63,P<0.05)。
2.3 病人舒适度比较
压迫组与缝合器组分别有35例和9例发生尿潴留,其发生率分别为11.33%、3.3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85,P<0.01);在腰背部不适方面,压迫组为47例,缝合器组为16例,压迫组发生率(15.21%)明显高于缝合器组(5.99%),差异有显著性(χ2=12.49,P<0.01)。所有尿潴留的病人均经诱导排尿无效后插导尿管协助排尿。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升高,CAG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开展。目前常用股动脉作为血管径路,而CAG后血管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影响CAG的开展。就术后而言,恰当的止血方法是预防血管径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2],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医务人员负担及提高工作效率,并减轻病人的痛苦。既往采用常规人工或机械压迫止血的方法,存在不少弊端[3],如费时、费力,压迫过程中有较高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病人生命。此外,由于股动脉穿刺处与股静脉相距较近,若在压迫股动脉时股静脉同时受压,则会使血流速度变慢,甚至形成静脉血栓[4]。而且加压包扎及较长的卧床时间也使病人在制动期间常会出现腰背部酸痛、腹胀、大小便不适等情况,使病人的舒适度明显降低[5]。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除传统的手工压迫止血外,目前已有多种血管闭合装置应用到临床,像Perclose血管缝合器以及A ngio?Seal血管闭合器,其中Perclose血管缝合器可在完全抗凝的情况下达到可靠的止血效果。 与手工压迫止血相比,血管闭合装置具有止血迅速、并发症少等优点[6]。SHRAKE[7]认为,使用血管闭合器后总的外周血管并发症低于或类似于压迫止血。但也有医生对血管缝合器的应用提出了相反的意见,DANGAS等[8]报道,经股动脉接受PCI手术病人行手工压迫止血和采用血管闭合装置止血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比较,虽然血管闭合装置可辅助术后快速止血, 缩短病人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但较手工压迫止血更容易出现术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KORENY 等[9]通过对2003年以前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 结果显示血管闭合装置的止血效果不如手工压迫止血法, 且可增加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的风险。国内也有研究表明,缝合器组与压迫组相比,其一次性止血成功率稍低[10]。而且,还应该看到,血管闭合装置的使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且一旦发生并发症处置会更困难。
本研究中,缝合器组和压迫组相比较,在止血时间、 卧床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同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似[11,12];缝合器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压迫组低,而且缝合器组病人尿潴留以及腰背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压迫组;这说明血管缝合器确实减少了病人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肢制动所带来的痛苦,改善了病人的舒适度,从而提高了病人从股动脉行CAG的依从性。但是,目前在经济不发达的我国,血管缝合装置的使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且一旦发生血管并发症(如出血)处置会更困难。本研究中,缝合器组中1例病人术后3 h下床活动时出现股动脉穿刺处血肿,经反复压迫止血效果不佳形成股动脉周围血肿及股动脉内血栓,后在手术室行股动脉切开取栓血管缝合术。因此,为确保血管缝合装置使用成功,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有操作经验的医师进行。同时,应加强术后患肢的护理,及时发现相应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缝合器应用的临床评价(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