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体内抗菌实验
1.2.1 常见的体内研究方法目前细菌感染动物模型主要有:(1)家兔细菌性角膜结膜炎;(2)家兔腹膜炎;(3)实验性败血症;(4)小鼠实验性葡萄球菌感染;(5)局部感染。但由于动物对一般细菌感染抵抗力较强,实验模型均系注射大量细菌引起暴发型感染,作用不强的药物在这种模型上不易显示疗效。
1.2.2 国内研究在证实中药体外抑菌作用的同时,也有研究以动物为实验性感染模型,研究中药体内抗菌作用的报道。如李忠海等[7]对海南产槟榔果的不同提取物进行体内研究,以受感染的小鼠为动物模型,发现水和醋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然而,有时候体外实验结果,体内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药物在体外有抑菌作用,但是体内没有效果;有的药物体内体外都没有明显的效果,临床却有抑菌作用。如蒋锦琴等[8]的研究表明,中药结核丸体外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较弱,但剂量≥4 mg/只小鼠时有明显的体内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这可能与模型建立的可靠程度,有效成分在体内的转化,以及能否到达作用部位,体外和体内的作用剂量不同等有关。
1.2.3 国外研究Mohammed Ibrahim等[9]对无患子科油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及大黄属的桃儿七(Rheum Emodi)在雄性Wistar大鼠体内进行了抗菌作用的研究。发现油患子的乙醇、氯仿提取物(MIC为2.5 mg/ml)和桃儿七的乙醇、苯提取物(MIC为3.0 mg/ml)在比较低的浓度下,7 d就可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Hyun Ae Kwon等[10]研究了黄连、乌梅、五味子的甲醇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抗菌作用,他们以26种沙门氏菌感染的小鸡为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小鸡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2 中药的抑菌成分
在中药体外抑菌实验的研究中,一方面证实了其具有抑菌作用,另一方面也试图发现其中的有效抑菌成分。到现在为止,发现有效地抑菌成分很多,而且有很多已经直接或经过改造后投入使用。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医药工作者开始了对中药抑菌作用的与抑菌成分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和其抗菌的主要成分。根据以往的研究,傅文栋[1]对常见的抗菌抗病毒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列表,对此做出了总结,如穿心莲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苷;金银花为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黄连为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大黄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鞣酸等。
2.1 中药成分的抑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菌中药及其成分被人们所发现和挖掘,特别是挥发油成分,报道很多。抗菌成分是很复杂的,它主要包括有生物碱、有机酸、萜类、黄酮、醌类等。
2.1.1 生物碱类P.K. Tarus等[11]由Zanthoxylum davyi提取确定的成分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具抗菌活性。并且这些生物碱广泛存在于罂粟科、芸香科、紫堇科的植物当中,其中白屈菜红碱还存在于无患子科中。
2.1.2 有机酸类常银霞等[12]报道蝉翼藤属药用植物中三萜酸2β,3β,27-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远志皂苷元)具有抗菌消炎活性。
2.1.3 萜类杨扬等[13]的研究表明羽裂蟹甲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姜烯、大牦牛儿烯D、α-蒎烯、顺式丁香烯、芳樟醇、β-月桂烯、顺式β-罗勒烯和顺式罗勒烯酮,这些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酵母菌、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更强。
2.1.4 黄酮类梁英等[14]在研究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的时候提到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1.5 醌类陈秋东等[15]报道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