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对策研究(2)

2021-05-13 10:37

尽管带有中国特色的“政法维稳”具有其存在合理性,它是应对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的政治实践选择,但越来越多发的群体性事件使本应具有正面内涵的“政法维稳”与“压制公民利益诉求”、“暴力镇压”、“粗暴简单”等负面政洽因素相关联,甚至划上等号,呈现出敏感且负面的形象。“政法维稳”遭遇到了手段与目标渐趋背离的尴尬困局,“维稳”造就了“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长此以往,可能会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泛滥,因此,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必须走出这种怪圈,做到从“政法维稳”向“文化和谐”转变。

一是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文化维稳促社会和谐。如去年某县委政法委依托政务微博平台释疑解惑,迅速化解了乡村一起因房屋装修纠纷可能引发的涉稳事件,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要学习和运用网络语言。网络是网民情绪的宣泄口,要注重与网民沟通,给网民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贴近网民,融入网民。努力创建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既为网民提供一个情绪发泄的通道,又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三是要发挥网络充当社会减压阀的作用。虽然网络是网民情绪的宣泄通道,但只要政府能把网络意见或者说把民众的不满凝结在某个断裂带上,通过测量这种意见和不满,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温度,及时正确去疏导公众情绪,网络也可以充当社会减压阀,一定程度上来讲,不是扩大而是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2.2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

以往现实杜会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被动维稳,就是等事情发生了、问题出现了,再去想办法弥补解决。但这样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时还事倍功半。其实,绝大多数矛盾的爆发,都有其深层次的根源。如果在虚拟社会的管理中我们能从源头开始预防问题,在网上矛盾积聚的过程中,做到主动一点,早一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积极的疏导措施,网络事件就不会进一步恶化,这才是创造和谐稳定的关键。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把治理的重心放在源头,多做“保健医生”,少做“外科医生”。

二是在重点环节上,以“静态维稳”向“动态创稳”转变。从注重“事后控制”向注重“源头治理”的转变。要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及时发现并化解危机的苗头,不要等危机事件发生了才去维稳,而是要通过网络平台来发现哪些事情有可能引发危机,及时把它化解掉。

三是在手段方式上,要从刚性维稳向韧性创稳转变。注重“管控打压”向“服务管理”为主转变。要改变单靠管、控、压、罚进行刚性维稳的方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如快网络文化建设,练就一支融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服务一体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创造出良好的维稳软环境和硬环境。2.3在机制构建上,要实现从“危机处置”向“日常沟通”转变

中央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虚拟社会中的网络舆论就是检测和判断这些“突出问题”最新鲜、最丰富的信息源,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唤醒和激活我们的管理机制。大家知道,危机管理中的最高境界是让危机不发生。因而,我们对虚拟社会中的管理也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管理方式,要实现从“危机处置”向“日常沟通”转变。

一是要注重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深入研究受众的心理和需求,注重对网络受众心态和舆情的研究。立足于“疏”和“导”,力求通过疏导,化干戈为玉帛,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要注重网络舆论引导艺术。网络舆论引导的引导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完成的。沟通作为人和人之间从事信息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现实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它。在虚拟社会管理中,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善于通过QQ、论坛、贴吧、聊天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与网民交流,引导大众思想和社会舆论。

社会稳定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对策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毕业论文选题的一些技巧方法分享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