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独特体验”的理解。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由此看,“独特体验”源自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3.如何落实“价值去向”。“价值去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独特体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理解,展示个性。教学中,既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要做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这“一定方向”和“一定规范”在阅读教学中就体现在求得一致的合理的“价值去向”上。在同一层面上,学生有其共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价值去向”既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自然成为认知的共性。“价值去向”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接近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思考“是什么”后的知情、知境、知理;“独特体验”是学生自己走进作品,思考“怎么样”一类问题后,对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所做的判断和估量。“价值去向”是思维的集中,“独特体验”是思维的发散。既可先“发散”,后“集中”,也可先“集中”,后“发散”。学生不应该排斥教师“导”之下的“价值去向”,教师不应排斥正确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独特体验”。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丁家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