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企业的财务运算时,内部融资在报表中主要体现为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与折旧的总和,但是在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报或季度报表的数据中,折旧费用这一项并没有直接的数据对外公开显示,即使是有这方面的数据,也是在附表当中,且不系统全面,因此,在统计调查中,往往是将企业利润率、净资产的规模等可以用来体现投资者预期的财务数据作为考察内部融资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在直观上反映出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内部融资所占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考察企业融资结构是否合理的一项标准。
根据融资结构原理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企业的资金积累是内部融资很重要的指标。相较于外部融资,它一方面几乎不产生费用,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不存在高额的股东利息分红以及其他负债的利息,也不会占用企业过多的现金流导致企业供应链断裂。因此,内部融资理应成为大多数企业筹措资金的最优解,只有在短期内资金需求极大,可能导致资金短缺的风险时,管理层才会主动寻求外部融资。
但立足于现实,从实际状况来看,企业的融资结构所反映出的市场行情却大相径庭,根据乐财网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外部融资在其中占比约88.1%,内部融资不足12%,可见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外部融资成为了企业融资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与债权变成了主流方式,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内部自有资金其实是明显不足的。
3.2明显偏好股权融资
根据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主要包括国有股、流通股、法人股等。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在上市地点、股本规模、行业属性、股东数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大部分股权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国有股股权和法人股股权处于控股地位;二是大多数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第一大股东属国有无疑,其次才是法人股;三是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有着较高股权集中度,出现了“一股独大”的局面,[2]大股东有着经营决策中的绝对话语权,这种现象在国有控股和法人控股的企业中十分明显。一旦公司治理结构出现问题,职能缺失出现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的现象时,就会出现股权质押等风险。
国有背景的企业现状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所谓的“独占鳌头”也可能会影响决策管理。其原理主要是通过不同性质的股权影响各个主体的利益,进而促使他们为了各自目标产生不同行为,该行为会影响公司的运作模式,继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内部监控也会因为政府行为的引入而变得不稳定,使各方的制衡关系失去了平衡。这一切都不利于公司绩效的实现和提高。
3.3债务门槛高致使中小企业资金链易断裂
根据公司治理结构效应,企业负债总额的数量与企业财务风险在一定范围上呈正相关关系,与公司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如果市场低迷,恰好公司身负极高债务,公司破产成本就会增高,为了降低破产成本,企业融资又会趋向于负债融资,股东与债权人冲突加剧,企业价值不断降低,就陷入一个死循环。再加之银行监管目前不甚到位,不能及时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企业经营绩效难以很快得到改善。
在债券市场,适当的负债反而是一个积极行为,反而是企业公司经营运作良好的表现。因为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进而增加信息透明度,规避该风险导致的损失,再加之银行的借款没有资金用途的限制,企业有更自主的机会方式去谋求商机,获得利润。但是目前市场的情况却是:定增募资和IPO的企业急速增加,在短期内会加剧企业流动性风险,影响公司经营决策的稳定性。
对于没有国有背景、企业内部自有资金不充足、没有足够多或者足够大的股东进行注资、仅仅依靠“互联网+模式”盈利的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虽然普及面广泛,但是盈利性较差,就要以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各种方式来寻求融资。但是盈利缓慢前期却又耗资巨大的中小企业贷款额度没有大企业那么大,净资产不多,银行借贷门槛越来越高,从银行方面获得融资越来越难,不得已转向其他借贷方式,出现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为巨额债务累计导致的资金链断裂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摘掉这层“紧箍”,许多企业选择加大民间筹资的强度,但因此资不抵债导致破产的公司也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