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的另一个主题已近后现代:如何在一片荒诞中确立生活态度、寻找自我。德尔马克-欧星的殖民者从一开始就不知为何而来,所为何事:“笼罩我们的巨大恐惧就是:我们在这儿毫无目的,而且永远无法离开。”殖民者们都是生活的失败者,这是“唯一的共同点”;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毫不在乎其他人,“我们这一整队人都死了也没关系,我们不过是寄生虫,只会啃光整条银河。”
“鲤鱼”的神谕对绝望的殖民者毫无启迪和帮助。不过,作者仍暗示救赎的存在:“我们能得救,也能灭亡。这就是万物的平衡——两者均有可能。”“我们都是个人思维定势和预期偏见的囚徒。诅咒成立的条件之一就是永处这两者造成的类现实泥沼中,对真正的现实视而不见。”说到底,这就是以何种角度对待生活和自我的问题:你可以决定自己眼中的世界,并以此为真实;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记忆,并将不需要的部分一概抹去。当然,这样的世界随时存在分崩离析的风险……
在《科幻百科全书》中,约翰?克鲁特将此书描绘为“阴郁有毒的神学实验”,“却是迪克作品中极为出色的一部”。
4、非妄妄想与现实翻转
在迪克笔下,小说人物大脑中时常盘踞着固执的“妄想”,而这种“妄想”往往到后来都被证明是正确(即非妄)的,而现实也就随之翻转。
《泰坦棋手》中,人类与泰坦外星人瓦格之间存在极深的隔阂、双方在接触中时常陷入敌对和僵持。小说中人物不止一次地提到“被瓦格包围”以及“害怕渗透”。依赖药物(又是药物)的主人公戈登在某次迷幻经历后发出断言:
“……我倒是体会到了一个终极真理。我念给你听。”他对卡罗尔说,“给我火柴盒。”卡罗尔递给他,他念了上面的字。“这就是我的顿悟,乔伊。我的体验。‘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瓦格。’”
自然,这些话被身边人当作服药后的幻觉——即妄想。但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得知,人类秘密极端反抗组织“瓦培南”——这个地球人对抗泰坦人的“壁垒”,果然早已被泰坦人渗透。组织的成员,除一人之外,已全部变成了泰坦人瓦格。而上文提到,小说结尾处的两次逆转更是惊心动魄,仿佛是精彩的本格/新本格推理。
《倒数第二个真相》也出现了数次事实翻转。最先,起疑的是某个地下蚁箱的医生。她录下领袖扬斯一年来的讲话,从其中小小的发音误差推断出,上头有什么事不对。等主人公之一的尼可拉斯上到地面后,发现事实果如医生所料——所谓的大战、领袖,一切都是假的。至此,现实翻转一次。但同时,本应固定在桌子前的机器人领袖扬斯却以真人面目出现,并救下尼可拉斯。于是,现实第二次翻转……剩下的翻转在此就不剧透了,留个悬念。
再如,《死亡迷局》开头,主人公赛利在迷乱中也认定他们这支殖民队伍受到外界的观察和控制——典型的受害妄想症状:
“他们在拿我们做实验,就这样。这就是一次实验。说不定根本没什么卫星指令,说不定一切都是计划好的。”
英国科幻大师布莱恩?奥尔迪斯对迪克有过如下评论:“他所有的长篇小说其实就是一部小说”,“在生与死之间,存在着迪克的众多影子世界——幻觉世土地、知觉隧道、模糊而半生半死的藏污纳垢的渊薮、妄想狂的领地、坟墓世界,以及正统的地狱。”作为一个科幻作家,迪克关注的并非科技的进步,却是现实的本质。他用自己的作品一再告诉人们“存在不在我心外”。这和佛教的“相由心生”、“境由心转”一样,恐怕不能简单斥之为“唯心”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