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刍议(3)

2010-06-18 11:31


资源町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有机结合,分阶段实施,突出重点和亮点。

    (2)重视引江济太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实现引江济太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具体包括:

    “湖区一长江”相互作用和排泄过程的系统水量水质同步监测能力建设,坚持积累第一手资料;

    湖区系统“调水(客水)”和本地产水的复杂水文水力学过程研究,尽可能利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水文示踪或同位素水文学方法,识别调水引水去向,本地水和引水之间的关系;

    变化环境下太湖流域系统的水资源数量平衡和系统的污染负荷质量平衡的科学测算体系与方法;受气候变化、长江来水变化和湖区人类活动影响的流域水文水力学综合模拟系统,它应该描述太湖河网地域特征模型、同时容易确定模型的参数和可操作性。

    (3)应积极开展太湖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从概念上讲,水资源具有数量质量双重属性,二者联系密切,互为依存。在太湖流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由于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在时空变化上的复杂性,现行水资源评价方法往往将数量和质量分开评价。水资源数量与水
资源质量联合评价的难点在于:水资源数量是流域水循环过程产流所形成河川径流的结果,它的序列比较长,以流域三级水资源分区为单元,通过人类取用水的还原分析和一致性修正后的天然径流序列频率计算,可以估算对应不同频率的水资源数量以及特征值(如多年平均水资源数量),概念相对比较清楚。但是,流域水质监测主要在河流系统。一般情况下水质监测序列比较短,直接与天然径流序列的频率分析结果对应比较困难。另外,河流水质好坏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由于水体的流动性,一年之内,同一个监测点的水质在汛期和非汛期(主要是面源贡献)之间的差别和变化比较大;流域上、中、下游的河流水质状况以及它们经过水库蓄水后的水质评价结论之间差别也非常突出。现行的流域水资源质量评价主要集中的河流系统,采用不同级别水质的河流长度表达。尽管基于洪次和面源水文水质过程可以获得一定的水量水质相关关系,但是在实际中如何评价流域和河流系统的水量水质关系,仍需要积极开展研究与探讨。重点要结合太湖流域和河网水功能区划目标,回答针对一定目标年份 (现状或过去水资源评价的年份)的
流域系统水资源总量中对应不同水质级别的水资源数量;从河流系统实际的水体污染情况出发,回答在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要求条件下,流域究竟有多少可以被利用的水资源量,计算出满足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要求应该控制(或削减)的人湖陆域的污染负荷。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亟待研究的问题。

    (4)重视开展引江济太治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益评价工作。其中不仅要评价引江水对太湖的生态改善及效益,也要评价引江济太工程
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太湖流域西北地区的环境影响以及长江取水后,可能对长江枯水的影响等。要重视处理“引江水”和湖区内涝“排水”之间的矛盾,即湖区“防汛一抗旱一水质的联合调度”。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需要回答:在不同的来水年份情景下是否引江水愈多愈好?对平水年、丰水年,引江效益如何评价?如何处理“引得来,排得出”问题?如何处理“涝与旱…‘水环境改善与供水调水”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如何处理流域内各个地区用水和排水之间矛盾问题?这需要考虑“水量一水质”“防洪一抗旱”“需水一供水”等矛盾的协调和大系统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

    总之,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其内在的联系,不仅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亟待研究的难点问题,也是国际水资源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将是未来长期的任务和挑战。需要发挥水利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合作用,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系统实质性修复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注:本文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支持,在此特别致谢。

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刍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0年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分析讨论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