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存款实名制
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存款虚名制,造成了“地下金融”的泛滥。任何人只要凭一个虚构的姓名,就能把非法收入划到自己的名下,根本无从追查。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后,一些存款者为避免巨额资金暴光,把一部分储蓄存款由银行转出,从而加速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
(四) 公款私存的资金被大量挤出
公款私存的主要动机是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然而随着储蓄存款利率不断下降,加上国家开征利息税,这种获利动机逐步消失,许多先前以居民储蓄存款形式存入商业银行的资金被提出,转而流入股市或变为手持现金,甚至呈现私款公存的现象。公款私存的这部分资金,其去留主要以收益率高低为转移,而不受居民预期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对利率下调的敏感程度比真正的居民储蓄存款更高,利率连续调低后,这笔资金被大量挤出,从而加速了“名义”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
三、储蓄存款分流后的资金流向分析
分析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际投资领域,也没能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而是大量流入股市,并主要停留于股票一级市场。
(一) 储蓄存款分流后,消费市场依然回升
乏力
到1999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8%,增幅比10月份降低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仅为10.9%。从1999年消费市场的总体走势看,7月以后社会零售消费品增长率出现一定的回升势头,由5.4%开始逐月上升,到10月份达到同比8.2%的增长率。但这种微弱的回升并没有持续下去,到11月消费总额增长率再次回落到7.8%,同时消费价格指数也在上升了几个月之后再次下跌。消费价格指数连续走低,表明消费市场回升依然乏力,同时也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大部分资金并未进入消费品市场,因而没有达到降息以刺激居民消费的目的。
(二) 投资增长率继续呈下降趋势
在消费需求不旺的同时,国内投资需求继续呈下降态势。另一方面,从1999年初以来,企业存款的增长率几乎一直在下降,1月份为191%,6月份降至16.7%,到11月份同比增长率为13.6%,比上年少增存款近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存款总额的下降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在分流后,不仅没有转化为消费需求,也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投资。
(三) 居民手持现金大量增加
手持现金是近一时期储蓄存款分流后的一个主要去向。1999年底流通中现金余额M。为13456亿元,同比增长20%。由于名义利率下降,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低,居民出于流动性偏好,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资产,这是符合逻辑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居民的流动性偏好主要还不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是更多体现为投机动机。在存在有效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这种投资行为最终会增加经济体系中的直接投资,从而有利于经济实现均衡和持续增长。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目前还很不完善,居民大量持有现金参与投机活动,不仅无助于总需求的增加,反而会加速经济的失衡。
(四) 股票一级市场吸纳大量资金
1999年7月到11月,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不断萎缩,股指呈下滑趋势,与此同时,一级市场却格外红火。目前,越来越多的居民联合起来开设股票帐户,专门用于股票的一级伸购。做股票伸购的收益高,同时也很安全。而二级市场风险则比较大,普通居民因缺乏操作经验而不愿意贸然涉足。新股伸购就是碰运气,运气好就赚钱,运气不好也不赔,不过资金量越大,收益就越稳定。按照1999年上半年的新股发行速度,以10万元资金进行连续伸购,年收益率约在5%,比储蓄存款及国债的收益率高很多,而进行一级伸购的风险却很小,在没有新股发行的时候又可以得到活期储蓄利息。如果急于用钱,方便的银证电话转帐系统也非常便捷。正因如此,股票一级市场伸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直接导致股票一级市场吸引的资金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