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马德伦20日表示,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呈现好转态势,同时流动性和通胀压力逐步积累。当前在货币政策操作上要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防止流动性变化对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的影响。
至此,我国自危机爆发以来,所坚决执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再次出现技术性微调。
但是,作为国家综合调控宏观经济的最直接工具,货币政策任何微小的调整都是以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解读,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预判为基础。因此,此次“合理适度”表态的依据是什么?未来货币政策出现方向性“变脸”的可能性有多大?
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经济增速持续回升,经济主体信心加强。初步预计,三季度我国GDP保持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要好于前两季度。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提高7.3和3.3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的差距在扩大,预示着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第二是国内需求稳步走高,出口持续改善。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2%,如果剔除投资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影响,实际增长高达41.4%,成为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从消费来看,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7%,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9个百分点。
第三是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回暖迅速,房地产投资和交易快速攀升。初步统计,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为27%,前三季度新增1.06万亿个人消费贷款中,有接近80%是住房贷款。
第四是货币信贷保持快速增长,货币流动性增强,特别是9月末M1增速比M2高0.2个百分点,显示出实体经济的活跃程度。从各季度贷款增速来看,正逐步收敛到可持续的水平。
但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受制于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困扰。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加剧,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在央行测算的24个行业中,今年一季度有20个行业生产能力处于过剩状态,二季度增加到22个。
其次是国际收支失衡引致的流动性压力加大。从我国的情况看,短期内由贸易和直接投资主导的国际收支顺差的格局将继续维持。随着出口逐步企稳,贸易顺差仍然会很大。加上全球市场回暖以后资本流动加快,美元汇率趋弱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形成,大量国际资金可能回流,这对我国货币政策带来更大挑战。
再次是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在逐步积累,物价下行态势得到遏制,通缩预期已经显著缓解。由于全球流动性条件总体十分宽松,国内货币增长很快,消费和投资需求明显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强化。
因此,马德伦强调,当前要把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当前要坚定不移地维持适度宽松的总体取向,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当前货币信贷增长要考虑经济增长态势尚不稳固的现实,同时要高度重视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因素,今年已投放的大量信贷未来仍将发挥作用,防止市场流动性变化对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造成影响。
“宽松”变脸“紧缩”预期是否有期
四个月前,曾有专家提出要防通胀,四个月后,当匹兹堡峰会首次大谈建立“退出机制”时间表之时;一年前,世界各国谈“危”色变,一年后,当世界经济被冠以进入“后危机时代”之际,在业内,货币政策由“宽松”变脸“紧缩”的预测也渐渐见诸报端。
温总理在大连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引起各方关注,一方面,温总理强调宏观政策要保持稳定,但又同时指出要警惕和防范通胀风险。寥寥数语,但这却是个重要信号,表明决策层已预感通胀的压力。事实上,年初央行计划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可上半年贷款达7.4万亿,年底恐将突破10万亿,如此天量的信贷额确已对拉高日后物价给予了巨大的资本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