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税收不遵从的收益分析。税收不遵从的收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收益,一是精神收益。特定的税收不遵从形式是一种理性筹划的结果,越是程度严重的税收不遵从行为,其获得的金钱收益越高,筹划者所得到的心理满足度越高。
3、税收不遵从决策的因素分析。税收不遵从的决策是在权衡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后进行的,它受不遵从的严重程度、惩罚的严厉性、惩罚的可能性、风险偏好性等诸因素所决定。首先,税收不遵从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单独地决定税收不遵从的决策,因为与这种严重性相伴生,税收不遵从收益也会随之上升,而惩罚的成本也会随之上升。最后的结果得看两者上升率的对比。其次,在惩罚可能性和风险偏好一定的情况下,惩罚的严厉性同税收不遵从的供给量是负相关的。但如果将惩罚可能性和风险偏好性这两个既定条件放松,则税收不遵从的供给又出现一种不确定的局面。相对而言,惩罚可能性比之于惩罚的严厉性更具威慑力,因为这种可能也在一定程度内作用于人们的风险偏好——在太大的惩罚可能性内,任何风险偏好也不会轻易做出冒险的决断。
二、实行信誉等级管理、提高纳税主体税法遵从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实行信誉等级管理是构建诚信税收体系的需要。税收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其根本立足点就是诚信。然而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不良信用正严重影响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直接面对注重信用的国际环境,重建信用中国更是迫在眉睫,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税收,构筑诚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要求广大纳税人必须努力增强税收法制观念,强化税收遵从意识,自觉做到诚信纳税。而税务部门在倡导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纳税人提供诚信服务,积极为纳税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执法环境,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信誉等级管理将极大地促进税收诚信体系的建设步伐。
(二)实行信誉等级管理是推进依法治税进程的需要。纳税人决定是否真实申报和依法纳税,主要取决于虚假申报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真实申报的收益构成了虚假申报的机会成本,一旦机会成本超过了虚假申报的收益,纳税人就会放弃虚假申报。建立纳税人的信用制度,正是要通过给予依法纳税和真实申报的纳税人以优惠的税收征管待遇,降低其纳税成本以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真实申报。因为一旦被发现虚假申报和偷逃税,他们将不再享有这些收益,而且还会受到处罚。通过对守法者的奖励和对违法者的惩罚,利益机制将会提高纳税主体的税法遵从意识,增强纳税人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可以激发广大纳税人热爱国家、遵纪守法、守信纳税的自觉性,有效地提高纳税人的真实申报水平,推进依法治税的进程。
(三)实行信誉等级管理是深化征管改革的需要。在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取代传统征管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对纳税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创新管理,而征管手段的增强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纳税人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级管理的实行和纳税人税法遵从意识的提高,为有效利用纳税人资源提供了保证。
(四)实行信誉等级管理是建立新型征纳关系的需要。过去,税务机关在管理纳税人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执法严明的一面,忽视了纳税人这个极有活力的社会群体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的不同划分信誉等级,优待纳税信誉等级高的纳税人,让纳税信誉成为纳税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商誉,成为纳税人的一笔很重要的无形资产,用等级来体现公平,让诚信纳税人得到奖励,对落后的纳税人也是一种鞭策。这充分尊重了纳税人的个性,将鼓励遵从的观念内化到纳税人的心中,它将从根本上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纳税,守法经营,公平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税收环境。为纳税人的服务搞得越好,就使纳税人倾向于遵从的观念越强烈,征纳之间互尊、双赢的关系也越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