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业绩及“利益驱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主要来自政府的委派和任命,政府对企业经营者主要的监督和管理方式是签订“目标责任书”,因此,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既是一项经济业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完成任务及创造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经营者的仕途。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者与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密切相关,难免就会产生粉饰会计信息的动机。一些部门领导为了加快本部门的经济发展,下达一些脱离实际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而企业经营者经不住“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诿惑,也就用不合理,不合法的方法来实现其所谓“业绩”。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会计舞弊有机可乘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及时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准确会计信息的基础。然而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位缺乏相互制约,而发生舞弊,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使得规章制度形世虚设。
5、监管不力
政府、主管部门及中介机构的审计、检查在每个单位经常发生,但由于有些检察审计部门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使审计、检查工作力度不够,没有完全发挥其监督作用,给会计造假以可乘之机。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在社会审计的中介机构,本应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把关守则,对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负责,可在中介机构审计过程中,往往受到利益诱惑而依从被审计者,甚至出现和企业一起向社会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情况。
6、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对会计知识掌握不清,加之会计人员工作量较大,其主要精力放在记帐、算帐和报帐上,对新的理论知识和财政法规理解不透彻,往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作出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有些会计人员思想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企业利益而作假帐,为了自身利益而编造假票据、假凭证,化公为私,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合谋作案,这也是当前集体、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不能过多干涉,留给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自由活动空间。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考察指标体系,从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不应单单只看企业盈利多少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另外,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更新观念,加强自律,树立服务意识,倡导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坚决打击损害国家利益的腐败行为,净化社会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治理会计失真首先是要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的公开信息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质量管理手段,健全各项法规细则,完善其配套措施,尤其注意与有关法律的衔接,避免执法上的混乱,使会计法规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其次要加大会计法规实施力度和违法必究的工作,增加企业责任人和会计人员的法纪观念,提高对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的认识。
3、有效利用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既定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健全的内控制度能为提供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会计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严格会计核算基本程序,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职位,明确职责权限,实行财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同时,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