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的迅速增长很快就暴露出支付系统的-个重大缺陷--持卡人只能在本地区其银行能够结算的商户购物。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美洲银行开始与加利福尼亚以外的一些银行签订协议,准许这些银行发行美洲银行卡。1976年美洲银行卡更名为维萨卡。对那些获得美洲银行许可证的银行来说这种方式很好,但是很多银行被排除在外。于是1966年16家银行在纽约的巴富娄(Buffdo)聚会,建立了自己的信用卡网络。当时成立的银行信用卡协会(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即是日后的万事达国际信用卡组织的前身。
随着维萨卡和万事达卡组织日益壮大,大多数银行不再试图建立自己的信用卡体系,而是加入已有的二者之一。这些银行同意在其发行的信用卡上标明白己的银行名称和所属的信用卡组织的微记,这位信用卡有更多的持卡人而使其对商户更具吸引力。
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维萨卡和万事达卡已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都分,大多数消费者拥有一张或多张信用卡,每年使用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到1970年,消费者拥有近6000万张维萨卡和万事达卡,1980年底消费者持长数上升到越过1.3亿张,整个80年代,信用卡的数量部在不断增加,到1990年,超过2亿张,1995年第二季度,消费者拥有的信用卡达到3.87亿张。
80年代早期,维萨卡和万事达卡已扩展到世界各地。今天,它们已成为很多国家银行信用卡业的主导力量。这些组织执行信用卡的授权、清算和交割等工作,从而使银行信用卡可以在任何一个会员商户使用。它们还为其会员提供营销和广告上的支持,并且在安全和欺诈控制方面提供帮助。它们还负责对信用卡的发行制定统一标准,以保证世界范围内会员的一致性,同时,信用卡的形象和广告也由这些组织统一负责。
2、信用卡组织:
万事达国际组织与维萨国际组织在银行信用卡早期和当前的成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两家协会分别由其会员银行拥有,由各自独立的委员会进行管理,其资金来源是会员银行的会费和根据各行信用卡业务量大小而收取的交易费。在美国,全国信用卡协会的关键职能是:发行牌照、制定经营法规、研究分析、开发产品、广告和促销,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美国国内和国际持卡人与商户间的交易。在全球范围内每天处理上百万次交易,需要在单据交换、结算、交割方面制定统一标准。为履行上述职能,维萨和万事达组织都建立了自动处理网络,把所有会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资源自动汇总起来,这是任何-个会员无法单独做到的。
万事达和维萨组织都拥有自己的国际操作系统,为国内外信用卡交易的授权和交割提供方便。例如,一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持卡人想在法国巴黎购物,巴黎的特约商户即可通过协会操作的某一系统向发卡行索取授权,使购物活动得以完成。万事达卡和维萨卡的授权系统分别是INAS和BASE1,它们的清算交割系统分别是INET和BASEII。购物结束后,须以法郎向商户支付货款,而以美元向持卡人记账,对于这-类交易以及币种的转换,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可以分别通过BankNet和 VisaNet的数据转换系统进行。上述授权和交割系统每年都要处理数十亿笔的交易。
1976年,银行信用卡领域规定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允许一家银行同时成为万事达国际组织和维萨国际组织的会员。1976年以前,一家银行只能是其中一个协会的会员。由于两个协会都征收会费,并且功能重复、双重成本,银行家们开始讨论两个协会并存是否必要,并探讨两者合并的可能性。
最终两个协会没有合并,而且信用卡界也终于接受了两个协会共存的双重性;双重性削减了从商户那里得到的大部分利润。在银行争相从自己的商户账户中争取"另一半"业务时,双重性导致了银行之间的一场竞争战,因为出高价争取商户,信用卡业务中商户方面的赢利性显著下降。银行在争取商户另一半业务的同时,也在争取其持卡人的另一半业务。万事达会员银行试图吸引维萨卡的持卡人,反之亦然。这样,持卡人经常能够获得双重性之前两倍的信贷数额。过度信贷和损失时有发生。虽然如此,关于双重性的争论平息了,而且显然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两个国际银行信用卡协会仍将独立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