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信用卡产生到80年代,银行既是发卡行(持卡人银行)又是收单行(商户银行)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到80年代后期。收单行数量大量减少,只剩下少数主要银行和一些非银行机构,如Nabanco和全国数据公司(National Data Group),它们处理了绝大部分的商户交易。但是,为了通过协会实现交换,这些非银行的商户结算机构还必须和一家银行结为联盟。
三、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趋势
1、宏观发展环境向好
银行业务的发展是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银行卡业务更是与宏观经济特别是消费市场的状况相联系。据权威部门预测,中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在8%以上。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加上好的具体发展条件,将使2004年的银行卡业务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管理法规将趋完善,形成较为良好的法制环境。2004年,国务院将会出台有关银行卡业务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会从多方面规范、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一是将形成有利于银行卡业务发展的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有利于银行卡业务的长远发展;三是有利于行业监管;四是确定各参与方业务行为规范,避免无序竞争;五是确定经营边界,减少进入成本。
受理市场建设将会加速,形成较为良好的消费环境。地方政府将成为改善受理环境的领导力量,同时,商家接纳银行卡的积极性将得到很大提高,用卡的行业范围将迅速扩大。
行业规划将更加明确,形成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监管分离,中央银行将专注于银行卡业务发展的行业规划和市场培育,加速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将从整体上推动银行卡业务,形成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业务竞争将趋激烈
由于银行卡业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需要以社会的富裕程度为基础,因此,其竞争将在一定层次一定地域内展开,目标客户群集中,业务竞争将趋激烈。
首先是发卡银行将进一步增加,市场竞争将从多方面展开。即将发卡的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及省级农信联社。2004年,发卡银行将进一步增多,发卡银行之间的借记卡群体争夺将加剧。各级政府主导的保险、医疗、交通等可能与银行共同发行的联名卡,将会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进行,城市商业银行与各大行地方分支行的发卡资源争夺加剧。发行信用卡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对信用卡客户资源的争夺加剧。
其次,业务竞争将以信用卡为焦点。借记卡只是发卡业务的起点,信用卡才是各行争夺的焦点。各行都看重信用卡的收益与持续的增长性,其竞争主体包括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也将通过入股方式提前加入对信用卡业务的争夺。为占领市场并取得规模效益,各行的竞争将会加剧,竞争形式将以宣传战、价格战、品牌战及个性化服务为主,其市场进入成本将会上升,实现盈利较为困难,消费人群及地域的争夺将会非常集中。
此外,信用卡业务的争夺人群将从高端消费持卡人延续到具有潜质的消费人群。由于信用卡对持卡人收入水平的要求,也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对持卡人的竞争将集中在三个层次的人群:大的国营和民营公司的高层人员,机关高级公务人员,中小公司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同时,各发卡行会将目标锁定在有相当潜质的消费人群中,如虽然收入一般但资信状况好且稳定的公务群体、收入稳定的行业从业人员、一段时期后会有良好收入的人员。这种消费人群的竞争会将信用卡从贵族化转为实用化,扩大持卡群体,形成使用规模,推动社会消费方式的进步,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发展。而信用卡的主要争夺地域也将在三个层次的地区展开。第一个层次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次级地区是福州厦门、成都重庆、沈阳大连、济南青岛、武汉、西安;第三个层次是其它省会城市。
3、专业人才和专门技术将成为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