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2)
2010-07-11 01:04
(四)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审计资源得不到有效运用。目前各高校工作开展情况还很不平衡,有的学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对各自应当扮演的角色缺乏明确的认识,各部门之间没有实现统一协调、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对于一个问题的认定可能需要提供一定的线索,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各种渠道获取线索。不仅需要组织部门掌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还需要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有关经济纪律执行情况的线索,做到审有所据、审有所依,将审计监督、组织监督、执法监督、群众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运作,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约束与监督机制。
(五)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就目前高校审计人员现状看,审计人员中绝大部分属于财务型,其他类型专业人员很少,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具有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但实际工作能力发挥较差;有的具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和技能,对现代审计手段运用不能得心应手;还有少数审计人员由于执业水平不高,政治思想素质不强,工作作风不甚严谨,执行审计程序不够规范等,容易造成审计质量不高。因此,从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看,尚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高质量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高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应重新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更新观念,改变过去只重视反映问题而不重视问题的落实等传统观念,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探索审计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审计效率、效果,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适应高校实际的审计评价指标。高校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是客观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1)制定评价体系的部门:不应单独由审计部门完成,学校应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共同起草制定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2)评价的内容: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标准,重点从工作实绩、经济责任、资产管理和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对维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提高审计威慑力,保证审计对干部的有效监督至关重要。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缺乏约束力,经济责任审计难免流于形式。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首先要提高审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其次在审计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政策法律、法规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第三要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做到廉洁从审,审计人员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有利保证。
(五)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应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而言就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对高校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情况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和公信力。所以我们应探索政府审计或聘请专业审计机构参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积极采用交叉审计等方式,尽可能弥补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些不足。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