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2)
2010-07-11 01:19
(三)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被打破,但财政统支的局面依然存在,财政职能范围及其支出责任没有进行相应调整,仍相当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分配模式。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界定不清。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企业亏损补贴价格补贴还在延续支出,相当一些非公益性,甚至是有收益的事业单位仍在吃财政“大锅饭”。一些能够由市场给予补偿的项目仍由财政供给,造成财政难以履行好基本公共供给职能,相当一些地方出现拖欠国家公教人员工资现象,政权机构由于经费短缺而不能正常运转;财政公共建设性支出比重不断下降,在公共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投入不足,财政社会保障能力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称等。很多地方财政捉襟见衬,形象地以“吃饭财政”来比喻财政窘境。因此,必须从加快经济发展,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的高度,充分认识优化支出结构的紧迫性,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是满足公共需要,也就是要保证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的需要,保证法定增长的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保证那些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需要。
(四)逐步推进政府采购工作
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传统的“政府采购”方式是由财政拨款到各个实行预算管理的部门和单位。然后由各个实行预算管理的单位自行采购自己所需要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仅仅停留在价值形态上,而各个单位如何使用财政资金,用财政资金采购了什么样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则一般缺乏监督管理。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的一方面,可以实现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杜绝在政府采购过程当中出现的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避免财政资金的挥霍浪费;另一方面,实行集中的、竞争性采购方式,可以采购到质量和价格比较合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一般不会出现“质次价高”的结果。
政府采购,不论对我国政府还是对民众都是一件新事物。我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经过几年的推行,这项“阳光工程”在基本制度、管理体制、采购方式、资金管理办法、监督检查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在政府采购全面推进过程中。有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首先是规模小,范围窄;其次是采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采购程序不规范,再有是计划性不强;第三是政府采购缺乏统一的操作规程。地方保护部门垄断等行为都制约着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
造成以上制约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法制不键全。我国还没有颁布政府采购法,只有部门规章,这种规章的约束力显然不够;既得利益保护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采购冲击的是既得利益者,于是一些部门及行业的抵制则在所难免;改革不配套是又一个原因。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
面对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广西梧州市委、市政府和财政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在抓好财源建设的同时,切实转变观念,不等不看,敢担风险,勇于创新,抓出实效,把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
1、试编部门预算。梧州市根据全国人大和财政部有关编制部门预算的文件,在广西地、市基本还没有推开的情况下,从2001年开始,在市直部分单位大胆探索编制部门预算。主要从三方面组织实施,一是细化预算科目,不管谁要钱,要多少钱,都要编制预算,凡是没有列入预算的项目,年度中间不予办理追加,严格按《预算法》办事。二是做好公共资源统计工作,对各类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对各项国有资本金及债权、债务进行核对、查实、做到摸清家底,心中有数,为编制和细化预算奠定基础。三是对编制部门预算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区别不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酌定员定额标准。这是编制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的基础和依据。从实施半年看,既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防止腐败发生,又加强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提高政府调控能力。还解决部门之间苦乐不均问题等。
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