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下调、货币贬值及出口刚性增长利弊(2)
2010-07-11 01:24
二、货币贬值与出口增长的潜力分析
然而,不管本国物价水平如何,只要汇率下降,人为地使货币贬值,就可以用同样多的外币买到更多的本国商品。由于低价是商品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货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一些外贸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此理论为依据,也要求国家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来增加商品出口。在此我们暂不提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政策的得与失,首先对货币贬值与贸易收支的增长潜力作一理论分析。
由于汇率下调,主动贬值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出口品物价来求得出口量的增长,这是一种价格对需求量的变化运动。因此,理论分析应从弹性系数Ed入手。这里又分为低弹性和高弹性两种情况。
1.低弹性
按推论,在本币贬值后,由于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将增加。相应地,进口价格上升,进口量应当减少,从而使贸易收支得到改善。然而,在出口需求对价格低弹性时,买主对出口商品较低的价格作出的反应相对较小,在短期内不会增加购买量。这时,由于汇率降低,出口量不变,反而使出口商品总值降低。反之,在进口商品缺乏弹性的情况下,由于合同的制约以及寻找能较好地替代价格较高的进口商品的产品需要时间,这样,进口总额不是下降反而上升。于是在期初,货币贬值使得贸易收支状况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这种情况得持续一段时间后,弹性会慢慢增加,贸易收支随之得到改善,贸易收支的这种先下降后增长的一般型态与字母J相似。
但是J曲线的后期上升不是由提高生产率,而是人为的贬值作用引起的。这样,由于需求拉动作用和人们的心理预期,汇率下降将反作用于物价,引起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工资,原料的上升,使前期货币贬值刺激出口的正效应降为零。
2.高弹性
当需求对物价高弹性时,若Ed趋近于1,则出口量的增长和价格的下跌相互抵消,出口总值没有变化。
若Ed>1,按推论,则货币贬值能有效地增加出口总值。但是人为降低汇率使货币贬值不是没有限量的。在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中,
附图{图}此即为国内发生不可接受的通货膨胀。再如国内价格不变,设外贸利润为10%,此时若人为使汇率下降10%以上,这就是低于成本销售,要受到《反倾销法》的制裁。
由此看来,在高弹性下,尽管货币贬值能增加出口总值,但因货币贬值的幅度有各种限制,使得这一技术措施增加的出口总值也有一定限度。
例如,根据统计测算,我国1980~1989年的进口需求弹性为-0.3007,出口需求弹性为-0.7241,这就是说人民币无论贬值与升值其对贸易收支的改善作用不太明显。如按1996年我国出口产品需求的短期价格弹性Ed=-1.0331计算。若人民币汇率贬1%,则出口数量增长1.0331%,若汇率下降4个点,则货币贬值使出口总值的净增长只有0.132%.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对货币贬值与贸易收支的关系作了大量实证研究,但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
1974年阿瑟·拉弗调查研究了60年代15个贬值国贸易收支的时间变化型态。总的看来,在贬值后贸易收支是改善的,但然后又恶化了。15个国家中有4国提供了J曲线的事实。
马克·麦尔斯分析了14个国家中16次贬值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发现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的事实(据报道,1998年一季度越南盾贬值后,出口量有所增长,但效益没有增加)。他找到的只是一些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的事实,这意味着,贬值后,资本项目会有盈余增加。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投资者预期贬值时,提前将资本抽逃,一旦贬值发生,则抽逃的资本重新返回,从而创造了较高的资本项目盈余。
考察我国改革以来汇率与贸易收支的情况,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改善却是明显的。但这种改善持续时间不长,很快又会出现新的变化。汇率下跌、出口增长服从出口恶化——货币贬值——出口改善——出口恶化——再贬值——再改善——再恶化这样一条循环路径,由于这条路径类似于通货膨胀中的物价与工资竞相增长的“跳背”游戏,所以,我把人为贬值造成的出口增长叫做“刚性增长”。“跳背”游戏的发展结果是对工资和物价的双重管制。由贬值造成的出口刚性增长其结果也必然受到世界经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干预。
汇率下调、货币贬值及出口刚性增长利弊(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