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从会计准则的历史进程中也可以看出其经济后果的痕迹。从巴其阿勒的《簿记论》中关于物品计价“宁高勿低”的论述(以保证获得较高的利润),到英国《公司法》中规定资产负债表必须“真实与公允”的揭示思想(以保证会计信息不偏袒某一方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再到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经济后果的直接感受(一些有权力的机构和团体,出于不同的利益出发,往往直接干预准则的制定,以期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后果,如投资减免税的处理、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的处理等),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会计准则具有鲜明的经济后果性。而近期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引起的关于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质疑让人们再次体会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三、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挑战
2006年7月6日,FASB和IASC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初步意见)。该框架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可理解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与决策有用观这一目标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该框架用“如实反映”取代了早期FASB和IASC都使用的“可靠性”这一信息质量特征。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
“如实反映”应当说更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而非形式。而在当前金融危机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没有恰当地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陷入了交易价格下降——提取减值——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继续加大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根据FASB和IASC联合框架中信息质量的“如实反映”这一要求,当前所谓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已无法客观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因此,FASB、IASC和欧盟成员国均放宽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决定。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风暴中所产生的这一经济后果,也许对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是始料未及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等于否定现实。当前,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坚持认为:“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也就是说,如果银行能够假装没有问题,或许真的就不会出事。因此,他们强烈要求取消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公允价值计价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遭受不公正的打击,一个特别原因是,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SEC和FASB真照做的话,金融危机或许就不会来得这么迅猛,人们也或许不会这样恐慌。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问题只会被掩盖而绝不会自动消失,而长此这样下去,病入膏肓时更为可怕。正如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Young LLP)全球副总裁贝斯布鲁克(Beth Brooke)所言那样:“这对投资者来说再糟糕不过,废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际上就等于否定现实”。
其次,改革“公允价值计量”压力与日俱增。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把“双刃剑”:在金融市场处于泡沫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令金融机构的资产以远高于其基本面的高昂估值入账,进而使相关金融机构在录得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进一步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而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一极端的市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增大金融机构交易风险;另一方面引发机构间互不信任,并由此导致信贷紧缩,牵连一连串金融机构陷入破产。会计准则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披露的透明度,令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投资决定,而“公允价值计量”在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在市场存在危机时又传达过于悲观的信息。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面临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