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出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与风险分析(3)

2010-07-11 01:29


  进行国债期货交易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所持债券头寸的未来收益
  利率市场化的直接结果是利率的波动将变得频繁,进而导致利率风险敞口扩大,利率相关证券持有者的未来收益不稳定。利用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最基本的做法是在期货市场上作一笔与现货市场数量相等、合约标的尽可能相同而交易方向相反的国债期货交易,到期时再对所持国债期货头寸进行对冲平仓,使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综合盈亏状况为零,套期保值的目的即达到。从套期保值的目的出发,进行国债期货交易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所持债券头寸的未来收益。因此,无论将来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套期保值者的效用应该保持不变(这里的效用可以用财富状况来衡量)。
  在我国,规避利率风险存在现实的需求。如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贷基准利率,债券市场应声而下,其原因在于我国至今尚未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做空机制,债券市场在缺乏充足的避险工具情况下利率风险凸现。近几年来,央行对具体利率水平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向市场传达了利率结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国债期货的推出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
  1997年以后,国债发行规模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2.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任何期货市场的发展都要以现货市场为依托。国债期货的推出必须建立在国债现货市场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上。关于我国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国债发行规模和期限结构、国债可流通比例与交易规模、国债持有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国债发行规模上看,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呈稳步增长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国债发行规模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见表1、表2)。随着GDP增长,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会以2倍以上速度增长。
  表1 中国国债发行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实际发行数  期限(年)  余额(亿元)  国债余额/GDP
  1997  2412        2—10     5548        7.5%
  1998  3808.7      3—10     7766        9.9%
  1999  4015        3—10     10524       12.8%
  2000  4657        1—10     13674       15.36%
  2001  4884        3—20     15618       16.3%
  2002  5934.3      3—30     19336       18.9%
  2003  6280.1      0.3—20   —          —
  2004  6924        —        —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金融市场统计月报》1997—2003年。
  表2 1997—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我国推出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与风险分析(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仇人餐厅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