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的质量控制研究(2)

2010-07-11 01:35


  二、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一)审计控制是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主要手段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根据提高审计质量这一目标建立起来的。整个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把各有关部门、各级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统一起来,有效地发挥各方面力量,按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进度,实施改善审计质量的各项目标和技术组织措施。因此,要使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协调而有效地运作起来,必须要有明确的审计质量目标。同样,如果没有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就难以实现审计质量目标。
  (二)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在于能够从组织上、制度上、思想上、人员素质上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使审计质量管理活动达到上下联接,横向协调,不但可以较快发现审计质量问题,而且可以得到综合治理。因此,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业务更趋复杂,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工作要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是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而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建立一个与其要求紧密联系的完整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这是审计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全方位的综合质量管理活动。推行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局部到全部的发展过程。而要在整体审计质量上见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原则的指导下,把环节间或部门间的行动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因此,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推行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三、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是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审计准则是每个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应遵循的技术标准,是针对每个审计项目而制定的;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则是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应遵循的管理标准,是针对整个审计实务的控制而制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控制内容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的质量控制及对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一)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
  所谓“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为了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符合审计职业准则和工作规范的要求而建立的制度、方针(政策)和程序的总称。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严格遵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不得而知。2004年3月4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建立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至此,基本形成了包括业务报备制度、谈话提醒制度、诚信档案制度、自律惩戒制度、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在内的行业自律监管体系。
  协会组织开展的执业质量检查不同于专案的调查,是一种常规性、经常性的检查。根据制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每年抽查20%左右的事务所,每五年对所有的事务所检查一遍。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质量控制准则等执业规范的执行情况。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应予惩戒的问题和拒不改进的,协会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谈话提醒、书面批评、业内通报批评、社会公开谴责及取消会员资格等不同方式的处理。
  (二)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的质量控制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一定专业和业务工作能力,并应遵守行业职业道德,虽然审计工作是客观的,但是要由参审人员通过主观努力来完成,所以对人员素质的控制,就成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李金华审计长讲的好,“人、法、技”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而“人”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加强注册会计师素质的控制,才能更好地进行注册会计师行为的控制,保证实现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最终目标。加强注册会计师素质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严格控制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选拔;建立健全等级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确保注册会计师随时掌握不断更新的审计业务知识和相关常识,增强审计技能;建立咨询机构和资料库。

我国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的质量控制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美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改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