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的质量控制研究(3)

2010-07-11 01:35


  (三)对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各个委托项目的审计时,也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按照发生控制的时间,分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部分。
  1.审计前的质量控制
  在审计业务的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能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事务所的收益。
  加强审计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首先,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谨慎承接审计业务,抓准切入点,防止客户风险转移,这是搞好执业质量控制的前提;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人才”组织,拥有一批有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最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业务承接规定、审计人员工作委派制度、签订业务约定书须知、审计计划编制规定等。
  2.审计中的质量控制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对审计中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总体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应规范外勤审计工作程序。在具体审计业务实施阶段,要按审计外勤工作的管理制度规定,严格外勤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全部责任,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保证上下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避免外勤工作的失控。
  第二,要根据审计风险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法。现代审计已由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基础审计。审计人员在选择了最小风险方案并予以实施后,还应跟踪审计业务过程,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便发现审计计划的不足和新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必须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第四,抓好着力点,完善督导机构,加强督导力度。加强和设立督导机构,强化督导力量,把职业道德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督导岗位上,为督导人员提供工作便利。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任会计师必须对执业质量控制负总责,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规律,提高水平,不能抓而不紧,更不能放任自流。
  第五,要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对报告的起草、签发、打印、签章及分发使用做出具体规定。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格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完善主管会计师签字制度,增强主任会计师的风险责任意识,完善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
  3.审计后的质量控制
  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每个审计项目结束,项目经理都应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除对不同审计项目进行总结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对不同行业、系统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审计总结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可利用每年的业务学习阶段,对当年的业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我国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的质量控制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美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改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