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何去何从?

2010-06-15 21:12

建立“青年研究”的反思机制:“问题意识”与“建构素质”

我们所从事的“青年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至今已历经了20年的时间。如果对它的现状作一个判断的话,我认为,它正处于一个可以称作转型的时期,尽管有的学者将它的发展现状评价为处在一种前学科阶段。但是,我觉得,更确切的判断是:它正处在一种从“经验型”研究范式转变到“专业化”研究范式的时期。应该说,这首先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学科进步的体现。

但是,在当前学科发展的这种转型时期,乃至在学科发展的一切时期,我认为,都非常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术上的反思性机制。这种反思性机制的形成,对于知识的再生产、特别是对于青年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或作为一种学术领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而达到正确定向的重要作用。这种知识再生产的反思性机制大致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叫做“问题意识”,一个叫做“建构素质”。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问题意识”来源于我们深厚的学术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为基础,在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我们的“建构素质”。

在目前这个时期,青年研究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两种偏颇现象:

一是,看到学科的地方看不到青年。青年研究在不断吸收各种学科的知识成分的过程中,很容易面临这样一种问题,就是自身被各种学科所瓦解。比如说,今天研究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青年研究几乎主要变成为经济学式的研究,它被经济学所统摄。明天研究的是青年文化现象,那么青年研究又可能被文化学所主要占据。在这两种情形下,面对经济学的公式或文化学的原理,“青年研究”似乎难以找到自身关于青年的本质规定性。

二是,看到青年的地方看不到学科。青年研究学科化进程的努力已经多年,但仍不乏一些“论文”依然是以随感形式在作“研究”,它们能够罗列生活当中许多鲜活的青年问题与青年现象,但就是难以从一种学科的视野来做分析与判断,这似乎距离专业地、科学地认识青年还有一段路要走。

这两种情形,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危机。面对这种情势,对于青年研究而言,如果要想作为一个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成为大有作为的学科,而不是变成特定意义上的“边缘”学科、甚至剩余学科的话,那么,它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基础建设:

 

“青年研究”应该加强学科的元研究

 

首先,要对青年研究这个学科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有一个基本的定位。青年研究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它的划界标准和建构基础不是一个问题领域,而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也就是青年群体。由于这种主体处在生命历程发展和社会角色扮演的特殊阶段,青年研究就必然要涉及到很多学科。但是,从青年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有关学科发展逻辑来看,青年研究的主干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这三个在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呈三足鼎立之势的学科。

青年研究自身存在的不少问题,实际上都与这种元研究的不够深入有关。元研究要探讨的问题主要有: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法论、理论体系、学科架构与体系,以及上述一切的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等方面的问题。我认为,青年研究所存在的一个比较弱势的地方,就是它没有自己根据学科对象而建构出来的独特的理论及其方法。在现实中,每当说起理论时,有的人常常以为,对一个问题只要能罗列出一、二、三点条理性的解释就是理论,甚至就是“搞理论”;或者,在一篇文章中,上半部分从经济学借鉴一些公式,下半部分从心理学引用几个规律,这就算研究中有了理论。

理论从形式上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内容上说是从概念到范畴到原理到体系的一种有机建构。如果没有这样的有机建构,我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因此我们的学科也就容易被其他学科所瓦解。元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青年研究在学术领域中的“圈地运动”。青年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地位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研究者做出的关于这一学科地位与价值认定的元研究。

“青年研究”何去何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坚持在干事创业中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