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台湾岛内存在认同“九二共识”的政党,给两岸政党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
目前的台湾政坛大致分为泛绿与泛蓝两大阵营。泛绿阵营包括民进党、台联党与建国党等。民进党于1986年成立,1991年通过了“台独党纲”,2000年上台执政后,陈水扁当局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与“台独”分子一起推动所谓“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渐进式“台独”,蓄意挑起两岸的对立。
泛蓝阵营包括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等。国民党执政的长时期里坚持一个中国立场,追求国家的统一,坚决反对与打击“台独”。但是李登辉时代逐渐偏离了一个中国立场,纵容与支持“台独”,使国民党丧失了在台的执政地位。与“台独”不同的是,新世纪的国民党坚持不独不武、互荣共利的路线。2000年成立的亲民党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政党,有着强烈的“台湾意识”,也有着浓厚的华夏情怀。亲民党一贯强调,“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台独”从来不是亲民党和台湾应该有的选项。亲民党认同“两岸一中”。新党1993年成立时就提出了“政治改革、党内民主、反对金权、反对‘台独'”的四大主张,一贯旗帜鲜明地倡导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2001年,新党访问大陆时曾与中共中央台办达成了“六点共识”,开创了两岸政党交往的先河。
2004年底台湾岛内的“立委”选举中,泛绿阵营得票率为43.51%,泛蓝阵营得票率为46.85%,“蓝大绿小”、“朝小野大”的政坛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各政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展开了新一轮的纵横捭阖,国、亲、新三党都选择在两岸互动的议题上出招。
(三)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是岛内的主流民意
20世纪20年代台湾有言:“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海峡两岸同文同脉同根,“两岸是一家人”不是政治判断,而是血脉使然。
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彼此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展、产业逐步优化,两岸贸易额迭创新高。截至2004年底,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兴业64626个项目,台资合同金额799.35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达到780多亿美元以上,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每年有300多万人次往来于两岸,数十万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居住,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近十几年的台湾民意调查都显示,一直有80%左右的民众希望维持现状。2004年的“立委”选举,泛蓝阵营以明确的反“台独”作为选举诉求,获得过半席位。2005年4月底,台湾《中国时报》网调显示,赞同连战“和平之旅”的为77.8%,占压倒性多数。这些足以证明,“台独”不为广大台湾民众所认同。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求和平求稳定是岛内的主流民意,不可阻挡。
二、2005年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特点
2005年,受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于3月份率团进行了广州、南京与北京的“缅怀之旅”。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进行了南京、北京、西安与上海等地的“和平之旅”。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进行了西安、南京、上海、长沙、湘潭与北京等地的“搭桥之旅”。7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60周年,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进行了广州、南京、大连与北京四地的“民族之旅”。9月,根据胡宋会谈公报的精神,首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为落实胡连会的共识,国民党台中市党部访问团抵达厦门,与中共厦门市委开展交流,两党基层交流正式启动。综观新世纪大陆主导、两岸参与的政党交往,从国、亲、新三党角度而言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缅怀先烈
孙中山是两岸共同尊崇的革命先行者。大陆认为,孙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位历史伟人,领导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性剧变,我们继续的就是先生的事业。台湾认为,中山先生具有博爱精神,毕生追求的都是国家的统一、民主与富强。广东是先生革命的发源地,南京是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所在地,也是其安葬之处。三党访问大陆时在黄花岗烈士墓或中山陵都举行了拜谒仪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缅怀先烈与饮水思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