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3)
2010-06-17 21:11
一个大国经济的形成大致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这种生产力应尽可能地与本国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二是这种生产力应与本国的市场相结合,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向型市场需求上。
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即中国工业经济向西部内陆腹地的开发始于1949年。这个过程大致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政府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改变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留下的畸型的生产力布局。从“一五”到“六五”期间,中国政府一直注重对中国内地和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和开发。40年来,内地工业产值增加40多倍,相当于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倍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0.6%上升到1983年的40.5%。在西南、西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工业基地或工业中心。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工业生产力与其相应的自然资源严重脱离的经济格局,并减轻了工业对农业所产生的空间压力。但没有摆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束缚,这次西部开发,尽管作了大量投资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对于刚刚走上市场经济轨道的中国来说,在大规模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形成国内市场机制,国家的最终实力只能根植于国内市场,而中国最有深厚潜力和资源却有待于大规模开发的市场并不在沿海地区而在广大的西部内陆。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就是东接(东部沿海、财门)西引(西部内陆、发展空间)的大循环发展格局。中国西部正是中国生产力的走向所在,它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加入WTO将会加快两大变化趋势:一是, 中国经济将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诸如上海、香港、深圳以及北京这些金融中心从国外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对西部内陆产业进行结构改造和重构,这种颠倒的经济模式不仅会持续下去,而且很可能会加速发展。二是,亚洲许多国家的出口暴跌,日本经济再次陷于低迷,亚洲的整体经济结构正处于重组之中。亚洲所有国家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都需要重新配置,以尽可能充分利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潜力。简言之,亚洲必须围绕来自中国的新生产能力和资本积累对自身进行重构。此外,中国入世的意义还在于国内市场国际化,由于中国在实物经济产业制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人工成本比较优势,所以,中国市场将是国际市场中最具有竞争性的组成部分。从产业制造的规模和能力看,有的经济学家甚至预测: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制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制造”之后,新世纪有可能出现一个“中国制造”的时代。
四、中国经济新发展模式的关键和难题
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发展趋势与美日经验的比较,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的未来走势变得清晰起来。首先,中国在整体上必须保持贸易赤字,对此无需担心,正如无需担心美国凭借贸易赤字建设铁路一样。然而,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发展模式的关键。“中国必须使外国投资者确信,投资中国将有利可图。换言之,中国必须说服发达工业国、尤其是日本向中国输出资本品和先进技术,而中国则只需报之以写有所有权的承诺,即股权凭证。”
事实上,这种变化正在开始。还在去年夏天,《日本经济新闻》对日本大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50%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计划扩大海外生产。随着中国产品同日本产品之间的质量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日本厂商相信,中国是最重要的成长市场,发展潜力无法估量。今年,东芝已关闭了日本国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接着,美能达也宣布,公司正逐步停止国内的相机生产,转而从上海进口。同其它日本公司一样,松下电器的生产重心也正向中国转移。11月,索尼宣布,将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最新型的Vaio系列电脑,目前这种电脑只有日本和美国的厂家才生产得出来。另外,富士通和日立公司也有类似的投资计划出台。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10月份开始,数家日本制造商纷纷公布了从其在中国设立的工厂进口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移动电话的计划。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