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从7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其直接结果是一批批社区的产生。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依靠单位来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开始失效,而社区管理正在逐步取代单位管理。并由此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城市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管理体制的完善,社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社区建设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北京市则是在2005年颁布了《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从政府文件来看,加强社区建设首先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八个部分,即社区就业、卫生、教育、文化、环境、安全、救助和养老。可见,社区领导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
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学校正面临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面对新形势,学校再不可能与世隔绝、闭门办学了。一方面是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在20世纪末期,学校的门逐步向社会敞开,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问题也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在我们缕清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产生过程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
我们理解,一体化发展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源于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各自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学校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它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基础教育(或职高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它要求学校领导及教职工要以很大的精力去处理方方面面事物。而学校社区开放的前提应是以促进基础教育为目标,绝不是削弱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开放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尽管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就全国来讲,仍处于实验阶段。全国的广大乡村和小城市尚未开展社区教育,在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中,其发展也很不平衡。以上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发展过程,目前应当处于初始阶段。
2、学校社区一体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的特点
我们在研究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青岛等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发展情况后,认为在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各界对一体化发展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的认识不断得到提升。
认识上的提升表现在:学校领导普遍认为学校应当开门办学,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各校普遍号召中小学生到社会、到社区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作为社区更是希望学校能够加大资源开放力度,使社区居民参与学校中的社区活动,利用其资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学校与社区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2)在初始阶段,一体化发展的表现形式是学校、社区双方的资源双向开放。
对学校来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是指学校的操场、游泳馆、图书馆、教室等。软件资源是指学校的人力资源,如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等。
对社区来讲:资源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基地、学生实习场地场所。
(3)实现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首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原则是互动与互惠。
互动问题就是前面谈过的学校、社区双方的资源,包括软、硬件开放问题。
互惠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地区,学校在开放一段时间以后大门又逐步关闭,其主要问题是没有做到互惠,学校或社区没有了积极性。没有互惠,也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仅仅靠行政手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在互惠方面,学校、社区都应得到实惠或利益,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其重要。为什么学校对有些工作很有积极性,有些则没有积极性,重要原因在于有无利益。学校对社区开放会产生设备损坏、市民出现伤残等事故,这都是学校需要正视的问题。中小学生下社区也有类似问题,如居委会能否安排参加社区活动,靠谁来安排接待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