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6)

2010-06-17 23:37

    其次、评价≠教师的宣判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学生评价的权利也是操纵在教师手中。教师是“审判长”,该不该表扬,表扬谁都是由教师来宣布的。其他学生充其量是“陪审团”,他们的作用也只表现在教师授意下的“奉命鼓掌”。如今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因此,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是在需要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

 [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答案不必相同,允许个人保留自己的独特感受。

    1、评价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这是首要的原则。教师评价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还要力求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

    2、评价要坚持因人而异原则

    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不用“一把尺”。评价要看对象、看场合,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后进生心灵的甘露,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教师切莫让他们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被遗弃感。对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远大的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在表扬奖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有艺术性的评价指正,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我们提倡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触动,感受学习快乐,享受学习快乐。同时师生之间在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下,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的形成。以求在更深入的学习中指引实践,在不断实践后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实践。最终让教育能够成为“平等、互动、创新”的交流,在合作、交流、探寻中关注生命、体验生命,真正实现自由学习、快乐学习。

    参考资料:       《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研究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杭州市萧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手册》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西方企业文化研究概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