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与“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2)

2010-06-18 03:12


    3、课前准备要扎实
    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所限,小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相对较少,对于有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障碍。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结构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的环境条件,课前让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丰富感性材料,将更能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1)、搜集资料。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文明理,加强感性体验。如我教学生认识我的祖国时,课前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第一组搜集表现祖国美丽富饶的图片;第二组学唱歌颂祖国的歌曲;第三组读一读描写祖国风貌的书;第四组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争得荣誉的人物及事迹。课堂上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信息,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热爱祖国,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2)、参观访问。上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如让学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时,我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中都有一到两名学生家长是农民,让他们去采访这些叔叔阿姨,聆听叔叔阿姨们示范讲解粮食从种到收的过程,并亲自下地体验耕作的辛苦。学生通过听、看、试,认识到粮食是劳动人民用一滴滴血汗换来的,从播种到收获,期间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辛勤劳作,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不应浪费。
   
     二、“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的教学,课上师生互动,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
    “活性”是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真正体现了教学的“精髓”。它将生活融入其中,注重对话与体验,关注预设和生成,探索新颖的学习评价……
    1、教学应当活在儿童生活中
    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可见,教学活动必须依赖于儿童的生活,将之分离“恰如在岸上教孩子游泳。”
    ⑴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
    “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是指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之内选取连接生活的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作为德育的载体,品德课教材大都来自生活,比较符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但作为教本,相对现实生活来说,又总是滞后的,永远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同时,教材的编写面对的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是全体儿童,注重的共性较多,因而一些教育内容不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如《农贸市场》一课,我紧密结合萧山的物产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家乡的物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而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特点,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⑵化解教材与生活的相驳点
    这里的相驳是指现实生活与品德实效不相符的现象,孩子的表现为知行不一。究其原因,是以往我们的品德教育过于空泛且远离生活现状,只滞留在晓之以理的简单知识状态,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教学《保护环境卫生》一课,尽管学生在老师多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对教材渗透的道德观点有所掌握,也产生了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但由于现实生活中脏、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有些学生受其影响,依然我行我素,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环境。鉴于此,我在这堂课中,开展了“美化家乡”的活动,布置学生去发现他所生活的村庄有哪些卫生死角?存在哪些问题?造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请设计出实施方案。在活动中,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在一起讨论,显得煞有介事。课后,我发现学生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有的展示他们眼中村庄的美丽,有的在村里设置了宣传窗,有的把小河围上了护栏……这种价值不在于图的美丽,而在于对学生生活有价值的引导。作为成长和发展的人,儿童本性上就需要价值引导,也只有在这种富含生活性的教学引导下,才能得到成长。

对“实”与“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材料议论文审题实用技法举隅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