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村探寻(8)

2010-06-18 03:38


五、新课程中的教师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共同建构课程生活


    如果我们把课程实施过程看作为一种生活的话,那末,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这个生活重要内容,我们从“生活”为基点,也就是摒弃以往把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极,或是以教师为主体,或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两个主体是是相互排斥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长期以来折腾着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和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单独生活,当然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在一起生成和推进教育和课程的生活,实现经验的改造。


    在这个生活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他们在课程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不相同的,在以往的课程生活中,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灌输知识、课堂管理的教头角色,学生则是一种受动被控的“从属”角色,教师经常成为“独裁之王”,那未在新课程中教师是不是又变成了“无用之物”?回答是否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而言居于何种角色地位呢?他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他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他们的学习活动,不断扩大、改造、推进他们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他是一名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学习生活的人。他的角色从“教书”转向“教人”。他的日常教学行为就不是专注于“备教材”“讲教材”,而是以对儿童高度关怀的精神,去了解儿童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发展现状,并且在和儿童双向交流中不断加深这种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支持儿童各种学习投入,促使他们的心智发展。“备教材”的日常教学行为要转变为“备儿童”的教学行为。教材要根据儿童来教,教材要融入于儿童。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同构与异构的辩证关系。


    同构:教材是教师用以教学的工具,这一工具跟工人、农民使用的工具不尽相同。工人也使用工具,但是,工人在使用工具时,不一定跟工具中所包含的智能同构。工人开动机器,不一定要掌握机器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乃至技术原理,就如同我们玩电脑,只要记住按那几个键,也就能完成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电脑的平台设计得越来越傻瓜,我们这些人也变得更傻瓜。


    教师则不然,教师的智能要在一定程度跟教材同构,教师要理解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才能使用这个工具,教材要能成为一种活性因素,首先要使它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使它成为教师生命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否则只能是机械地讲教材、“背”教材。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而且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一定的价值观的认同,情感的共鸣。教材要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


    异构:教师与教材又必须是异构的,不存在这种异构,教材也就不可能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活性因子”,有效的教学工具。


    异构的必要:


    1.教材的普遍性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儿童的经验,但就每一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它提出的话题、范例决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每一班级每一个别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所面对的只可能是各具特殊性的具体班级、具体儿童。为此,在教师的心智结构中必须要有对教学对象的实际了解,具体把握这样的“学问”,这也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要变“备教材”为“备儿童”,要做到教材与儿童融合。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村探寻(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有效激励策略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