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加剧商业贿赂蔓延(2)

2010-06-18 00:06

教育领域。主要犯罪表现形式包括在采购教学设备中收受、索取物品供应商的贿赂;在教材、教学辅助图书订购和资料印刷中,各商家采取给予高额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贿赂学校主要负责人;在学校基建、房屋维修、校园绿化中向有关人员行贿等。

土地转让领域、产权交易领域、政府采购领域、资源开发领域。从发案部位看,审批环节和招投标环节大多采用虚假招投标、恶意串标、规避投标等手段进行,经办环节中各种证件发放及各权限部门也要揩点“油水”;从犯罪人员上看,各部门负责人、各经手参与人、各审批及招投标评审人员都要捞点“外快”。

办案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我国刑法中没有“商业贿赂罪”这个罪名。目前,检察机关打击“商业贿赂犯罪”都是根据刑法中“贿赂犯罪”规定进行,由于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滞后,导致无法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贿赂行为予以有效的打击,特别是一些公职人员因不被法律视为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在“利用职务之便”上难以界定而逃脱处罚。

法律规定给单位逃避惩罚提供了空间。对追究单位行贿犯罪法律规定失之过宽,单位行贿的立案标准是20万元,因此许多企业为了规避法律,大量招募临时业务人员,一旦东窗事发,则把责任全部推到业务员身上,单位佯装不知,置身“事”外。

商业贿赂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拿“回扣”,但贿赂的内容又不仅仅只有“回扣”,“其他利益”究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法律并未规定。

对行贿案件查处力度不够。三年来该省检察机关查办商业行贿犯罪案件111件116人,占商业贿赂犯罪案件总数的21.5%,但实际操作中对行贿人的查处往往从宽、从轻,达不到震慑犯罪的目的。

为此,检察机关开展查办商业贿赂犯罪专项工作时,必须抓住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治理,用足现有的刑罚手段,加大制裁力度;从现有规定看,我国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制裁偏重于刑事立法,而经济制裁不足,立法机关要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中对此类犯罪的经济制裁规定,加大经济处罚额度,增加其违法成本,从经济上阻断商业贿赂的发生;办案中检察机关要与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和沟通联系,建立信息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机制,明确案件移送标准及责任,形成治理合力;加强对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宣传,建议制定专门《反商业贿赂法》或者修改、完善现有的刑法及其他法律规定。


“潜规则”加剧商业贿赂蔓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抓反腐倡廉 促廉洁自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