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
2010-06-17 18:27
第四,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集中而生动的展示。比如,它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倡导,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生动展示了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以利于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使这一工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搞好前瞻性筹划,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不断开拓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空前艰巨、空前复杂的事业。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位。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进步,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科学发展观体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最根本的就是促进和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形态的实践活动,它始终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进步相伴随的,是以后者为前提条件的。物质文明始终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需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物质贫乏、共同贫穷的社会,而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物质文明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政治行为和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等,也制约着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物质文明上不去,和谐社会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需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它不仅体现为不断完善的制度规范,也表现为不断提升的政治伦理;不仅体现为井然的政治秩序,也表现为人们普遍享有的民主权利和平等关系;不仅体现为社会管理者政治上的高素质,也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人类现代文明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崇尚。政治文明建设搞好了,和谐社会建设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精神文明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扎实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所争取的一切,也同他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人民群众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同利益。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价值取向上讲,就是要协调好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出现一些失衡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群众就会日益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因此,党和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从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进一步调整并不断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并采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措施,让不同利益主体按照各得其所的原则分享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都能越来越多地获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来,使这一建设的动力源泉充分涌流,真正形成“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壮气势。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