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部门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2)

2010-06-17 18:49


 
2、存在问题:一是培训瓶颈。目前,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成为主要矛盾,技术工人十分短缺,缺乏技能的普通劳动者找工作仍然难,收入十分悬殊,但部分农村劳动力急于外出务工,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参加培训。其二,现有培训机构规模不大,设置专业较少,培训层次较低,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需求,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其三,培训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因素。二是平台瓶颈。全县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经费缺乏,人员兼职,设施落后,农村劳务输出的统计、调研和宣传发动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和强有力的支撑。三是认识瓶颈。一是乡镇进展不平衡。大部分乡镇对劳务输出工作都能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加大组织引导力度,但仍有部分乡镇重视程度不够,成效不明显。二是农民自发输出仍占较大比重,部分乡镇把外出务工当作是农民的自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组织推动,特别是对出国出境劳务输出重视不够,推动不力,规模不大。三是奖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奖优惩劣的导向机制。

3、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健全服务机制。县乡各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在依法规范农村劳动力流动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承包土地流转办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促进外出务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流转,外出人员的“两工”可以实行以资代劳,切实解决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认真搞好后方服务,在农忙时组织义务帮工队,为外出务工的农户搞好抢收抢种,让出去的农民“一路走好”,安心打工。二是健全协调机制。要当好劳务输出人员的“娘家人”,在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地方,县劳动部门和各乡镇要协助劳务人员成立行业协会或其他形式的自治管理组织,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劳务输出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解决好劳务输出人员和用工企业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当好劳务输出人员的坚强后盾。三是健全保险机制。充分利用省出台城保和农保对接政策的机遇,吸引在外民工回乡创业,接续养老保险关系,让创业人员无后顾之忧,创造良好保障环境。四是健全统计机制。对我县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建立定期统计制度。统计、农办、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对已到劳动年龄而未就业人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信息共享,为做好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三、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培训规模有待继续扩大

1、基本情况:目前,全县有各类中介组织机构31个,从业人员79人;有资质认证的培训机构26个,专兼职教师247人,年培训能力1.5万人次以上;主要培训专业有服装缝纫、电子电工、电焊工、建筑装璜、机械加工、挖掘机驾驶、叉车工、家政服务等;年创劳务收入10亿多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200多元。通过大力培训,打造了县教育中心机电、县就业训练中心电焊、数控机床、*电子电工、*服装缝纫、建设部门建筑装璜、农技部门植棉技术等劳务品牌。同时,着力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的培训转移,为不愿外出、不能外出就业的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门路,增加他们的工资收入,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从人口到人手再到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的转变。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劳动力技能培训经费不足。2005年,我县制定的工作目标是当年新增劳务输出2.5万人,培训劳动力1.5万人,输出培训率为60%,市下达我县劳动力培训目标为0.8万人,省财政给予我县的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包括中央财政阳光工程培训资金)是按照0.65万人下达的,培训补助资金缺口很大。特别是我县为省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培训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二是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证。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一半以上没有建立书面协议,缴纳社会保险比例更小。劳务纠纷时有发生。三是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不到位。全县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经费缺乏,人员兼职,设施落后,农村劳务输出的统计、调研和宣传发动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四是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外出务工人员不少是自发、无序流动。部分乡镇领导对劳务输出组织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措施。

劳动保障部门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平安龙城”建设情况汇报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